今下午给同学们讲了一篇现代文阅读,《门口的垃圾》。讲得比较顺畅,同学们也能跟着我的分析一起思考。不过,这都是建立在班级纪律比较好的基础上的。为此,我不得不将个别总是说话,小动作不停的同学请出了教室,当然,也生了一节课的气!
今天下午第二节、第三节都是我的课,作文课。第三节后半截纪律才好些,我才讲的课。另一方面,也是我看了几个同学的作业,终于看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觉得第一个补写题,总算有同学做对了,我很开心。
第一个小题要求补写“我”第一次出差回来看到门口放着垃圾袋火冒三丈,第二天一早,……下面一段是“我心头一热,定睛细看垃圾袋……”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通过第二段故事的发生,我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当我知道真相的时候很感动,所以第二段就必须说出真相。
通过谁的嘴说出真相更合理呢?显然是知道真相或垃圾真正的主人说出来才更符合情理。补写部分字数不多,所以同学们写放垃圾的邻居直接告诉作者真相就很好。不必隐晦地说是听到别人谈论,又有其他人家被盗了,然后作者猜想:也许是邻居为了避免宋琴家被盗,才故意在她家门口放了其他垃圾。
这样的补写不直接,不能和下文“宋琴心头一热,定睛细看垃圾……”,还有“邻居见她回来了,笑着拎走了垃圾”等无缝衔接。
后来我又问了其他问题:宋琴买房的故事在文中占的篇幅挺大的,可是它又不能直接点明主旨~(一袋垃圾反映出的邻里之间的温情),那这个故事又什么作用呢?有个男同学回答:“如果没有买房前对ABC三个小区仔细比较挑选,那么门口的垃圾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了。””也就是说,宋琴买房、查验小区品质,选择小区,等都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大的前提。”我补充道。
实际上,回答问题的这个男孩,每节课或者趴在课桌上,或者斜坐着跟同学聊天,还跟另外一个男同学要了一大把瓜子,要么就是拿着历史或数学试题研究。事实上,我天天批评他,当然有时候也表扬他。就是在他帮我做一些教室的电脑用我的手机流量打开热点联网的时候,我会觉得他很自信,也没有因为我批评他而记恨。我会觉得:嗯,有优点这孩子。
下了课,我提着书包走在楼道里,我就想:有时候,教育也是需要时机的,就像曹刿在齐军三次击鼓进军之后他才下令让鲁军进攻。学生有时候会好好思考老师的提问,有时候就忙着聊天,吃东西,走神。要百分百要求他们投入到课堂,有时候是不是太过苛刻?是不是也应该允许他们偶尔的神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