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去超市买菜,问到售货员某种蔬菜的价签在哪,售货员指着盛放蔬菜的篮子下方说:“你不要总看上方的标牌,这件蔬菜的价签在下方。”
我于是望向下方,果然有一个小巧的价签,小巧的程度是上方价签面积的十几分之一。可能不是促销品,可能上方价签的区域呈现价格的种类有限,反正这价签很不起眼,但却真实地在那里存在。
思维惯性
我其实因此很受启发,接连向售货员致谢。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很强的思维惯性,以至于超市的商家已经轻车熟路地用大型的促销标牌引导人群的注意力,而真正可能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还需要我们“向下看”。打破思维惯性,可能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
认知角度
我们每个人,如果已经成年,大都有自己固有的思考模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基本上会沿袭自己“成熟”的思考路径去解决问题。但问题在于,如果思考路径固定,一方面不一定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可能会被一些精明的商家利用,成为被算计的对象——上面超市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解法说起来不新鲜,那就是查理芒格提倡的“多元思维模型”,但做起来其实不简单,因为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的运用这一理念,即使TA知道这一理念的范畴甚至明晰多个常用的模型,到实际的问题中,无法熟练使用,那就是仍然没有真正的“知”。只有全然地“行”,才是确认的真正的“知”。
打破习惯
下次去超市,除了一眼望去的各种巨大的促销和价签,我们也多尝试找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可能是在去超市之间就列好了购物清单;可能是稍微蹲下身去才能看到的那层货架;也可能是翻到最里边才有的更好的生产批次;还可能是不断计算单价得到的最具性价比的品类。
秉持“买的没有卖的精”的想法,可能就会少让习惯带着自己走,多审视一些宣传促销的信息,结合更多角度去理解背后的逻辑。往小了说,少买一些不必要囤或者性价比一般的物品;往大了说,换条新“思路”,我们的神经网络没准儿又多了上万个新的节点,类似打通“任督二脉”的清新感受,岂不是妙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