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看过一次《四世同堂》,但当时是略读,并没有仔细的看,故而没有多大的印象,这次重读经典,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老北京人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百态人生,老舍先生用住在小羊圈胡同里的几户人家,反应出社会的百态,抗战时的情形在这个小小的胡同里清晰而残酷的表现出来,细读之后,感慨颇多。
从拿到这本大部头的书开始,断断续续的读了有两个月左右,在这个形似葫芦一样的小羊圈胡同里,从一号到七号,这里的人在日本侵略中国占领北京之后,各家各户对待侵略这件事,有的趁着国难想发国难财,卖国求荣,甘愿做侵略者的一条狗;有的不甘做亡国奴,为驱除鞑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有的只是逆来顺受,走一步看一步,只要护好自己的小家就可以,等等。但是不管他们是甘愿做日本人的走狗还是逆来顺受,还是举起反抗的大旗,都多少被日本人迫害。比如,对待日本人比自己亲生父母还要亲的冠家的冠晓荷和大赤包夫妇,虽说对日本人衷心不二,甚至是帮着日本人迫害中国人,但是最后却是一个被活埋,一个在监狱中发疯而亡。而拉车的小崔,在夹缝中苟且偷生,可是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在日本人铁蹄践踏下,人们诚惶诚恐,稍有不慎,就会殒命。
住在五号的祈家,从八十岁的祈老人,到年幼的重孙重孙女,四世同堂,在日本的侵略之下,祈老人勉强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而自己的重孙女妞儿最后却因为食物的匮乏而饿死,儿子天佑因为没有办法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做违心之事而投河自尽,孙子瑞丰成了日本人的狗,好吃懒做,最后也被日本人迫害,被他口口声声当做“亲朋好友”的日本人迫害。而他的另外两个孙子,老大瑞宣虽有一腔爱国热血,他明知道自己应该去抗战,可是他要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所以因为家庭的羁绊,他无法“走出去”,但是又不甘心做日本人的狗,所以他是个矛盾体,不过好在他在钱默吟这个好心的诗人的引领下,为抗日做地下宣传工作,也算是让他有了些许安慰。而老三在大哥的激励下,走了出去,为抗战尽自己的一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同一家庭,每个人之间的想法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人抗战,有人投敌。
在老舍先生生动的笔触下,一副老北京的泼墨画在眼前铺展开来,每个人物都生动鲜明,年迈的李四爷忍无可忍,以死相拼,像个可敬的斗士,牺牲在搏斗之中;年幼而脆弱的小妞子宁肯挨饿,也不吃日本人发的混合面,绝食而亡。死得光荣,死得悲壮!
民族,带着鞭痕,悲壮的生存着。
国家,带着创伤,骄傲的屹立着。
人民,带着鲜血,顽强的站立着。
争议,带着它的庄严、神圣和人道,光荣的战胜了邪恶、侵略和野蛮!
这就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的结尾的基调。老舍先生忠实的描写了沦陷区人民的八年艰难岁月。以北平人民为代表的沦陷区的男女老少经受了一场深重的大灾难,这场灾难摧残了中国人也教育了中国人。
��ugo��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