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天水通史》在手,感觉份量很足,厚重深沉。读之,为其丰富翔实的史料所吸引,更为其磅礴的气势和精辟的著述所折服。在天水全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和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历史文化核心区的大背景下,这部重量级的史书呼之即出,无疑正当其时。
天水是羲皇故里、娲皇家乡、轩辕桑梓,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大地湾文化在原始建筑、艺术、农业起源、文字和宗教等方面完整地保存了仰韶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早期秦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从秦人迁至天水到公元前763年襄公之子文公举族徙往关中,其主体部族在天水生活了30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嬴秦故园”。天水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是 “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的多民族聚居区。商周时期,即有戎族大量居此。两汉时期,羌族、氐族散居天水各地,实力强大。三国时期,蜀汉北伐,诸葛亮、姜维多次兵临天水。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所谓“五胡”在天水均有分布,其中的清水羌、略阳氐、临氐、族氐或在天水、或迁徙他方,分别建立了前秦、仇池、前凉、成汉割据政权。天水作为丝绸之路重镇,更是佛教艺术的荟萃区。相传佛教由西域沿河西走廊东传天水,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石窟艺术文化,不但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而且对促进东西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天水是物华宝地,李广、赵充国、段会宗、姜维、苻坚、刘锜、邓宝珊等名将辈出。尹喜、石作蜀、姜岐、赵壹、王嘉、李翱、王仁裕、胡缵宗等都曾驰誉文坛,流芳千秋。多样的民族文化、多彩的社会实践、众多的英雄人物,需要一本贯通古今的史书来传承、发扬、宣传。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水通史》是天水有史以来第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融图、表、志、传于一体,寓史、治、评、教于其中,是一部继承与创新互见,资料与学术统一,社会和文化并包,适合各方面读者阅读的地方性史学著作,是天水地方史中最新的著述成果。
从写法上看,《天水通史》秉承史体写法,第一章叙论总说天水的自然、人文和历史概貌。第二到第十章以时间为经,以纪史为纬,全面系统地论述天水从远古至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同时又吸收志体之长,在重要章节和各卷之后插有图表及附录。如在叙论章就附有《天水建置沿革简表》、《天水古今地名对照表》等,这些内容虽不是正文,但它是正文的补充和拓展,能够简明地帮助读者加深对天水历史的认知和把握。再比如在论述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时候,编者附录了这一时期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这对读者把握当时作家的创作情况是很有益处的。卷后附录的“大事年表”及“职官表”,厘清历史脉络及相关人物,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掌握史事。尤为可贵的是《天水通史》注意了对史料的严谨考辨和深度挖掘,通过对几千年历史的尽力疏导,贯通了天水历史的延续性,并通过历史事件的展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彰显了天水历史文化特色。
从内容上看,《天水通史》共分先秦、秦汉至宋元、明清民国、人物四大卷,洋洋近三百万言,主要分历史和人物两部分,而历史和人物在分期上又相互对应、相得益彰。时序上起天水有人类生存的旧石器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论述涵盖各个历史时期天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具体到每一章,又以概述文字总起,接着分门别类,纵向论述,横向拓展,纵横捭阖,娓娓道来,使人觉得眉目清楚,条理分明。
在结构布局看,《天水通史》的巧妙主要反映在时空选择及分卷安排上,特别在详略处理上很见功力。天水历史的最大看点在先秦时期,辉煌时代在五代以前。编写者正是抓住了这两个关键,将先秦史写得非常周详,并独列一卷;而五代以前的天水史尽管受史料限制,不能做到任意驰骋,但编写者也尽力提要钩玄,力求管中窥豹。同时,我们也看到明清民国时期的天水史也独列了一卷,我想也是因为明代以后史料渐多的缘故。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还原了各个时期天水的本来面貌,而且让读者了解了天水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兴衰。
从人物传记看,历来修志,不无泥古之风,更多溢美之辞:诸如翔实写真,则记善不记恶;状物言事,则虚美为务;叙述地理,则“人自为乐土,家自以为名都”; 品评人物,则“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由讳丑事……《天水通史》在论述历史、褒贬人事方面语言平实,文质相彰,可谓卓尔不群,值得赞许。
总之,《天水通史》的出版,进一步增强了天水民众的文化自信,激励着无数天水儿女爱家爱国,继往开来,而且也足以让全国、全世界认识天水、向往天水,让全球华夏儿女认知、认同、接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天水历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把天水打造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体验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所言:“《天水通史》叙说讨论的一系列问题,其意义绝不限于天水局部一地,而是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国家历史文化的许多关键方面,值得学术界以及关注历史的社会公众阅读参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