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学习、叛逆、容易走极端……这些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大都是因为亲子关系的互动模式出现了问题。那该怎么做呢?
01
一位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妈妈来向我求助:
她刚上高中的女儿要辍学,因为女儿觉得考再好的大学也只能找一份普通工作,所以还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去创业。
这位妈妈痛不欲生,觉得自己和老公在城市里艰辛打拼,努力为女儿提供了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她却一点儿都不珍惜。
我建议她把女儿带过来一起接受咨询,因为我觉得这个女孩厌学肯定与家庭不无关系。
结果,这个15岁的姑娘告诉我:“我小姨没上过大学,现在有好几家美容院!她还说,自己认识好几个资产丰厚的朋友,都是当初学习成绩差没上过大学的!”
瞧瞧,问题出在家庭系统某处的小姨身上,而不是孩子不懂事故意厌学。
咨询后,孩子的小姨和她沟通,告诉她:过去多年自己一直去某大学听课,而那些当初没读过大学的富豪朋友,其实也在通过各种途径进修。
很多父母因为孩子厌学来向我求助,让我帮忙分析孩子为何厌学,我会说:“厌学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分析原因,有几个孩子打心眼里是爱学习的?孩子爱玩才正常。”
我建议他们从家庭治疗的角度去分析:在孩子厌学这件事上,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都做出了什么“贡献”?
这比找到所谓的解决方法要重要得多。
我会让父母反思:“别人家的孩子也厌学,但为什么很快就克服了?你们家孩子为什么会一直厌学?你们能否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些与他厌学发生关系的原因?”
很多父母在我的引导下都会发现:在孩子厌学这件事上,父母、爷爷奶奶甚至其他家庭成员都“功不可没”。
02
多年前,我曾遇见一个男生。他父亲在外打拼事业,他从小就跟妈妈生活在一起,和父亲的交集就是要钱,闹事儿找他摆平。
母亲无限娇惯他,从来都不说“不”。上高中后,这个男孩老跟一帮坏孩子去校外劫道。有几个父母告状,父亲很快通过关系摆平了。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父亲越来越不知道如何与他交流、互动。
男孩肆无忌惮,告状的人家太多了,学校兜不住,警察都来找他了。父母不舍得他进公安局,他们认定儿子精神有问题,而不是品行有问题。
父母强行把儿子送到一家精神病医院(当时,新《卫生法》未出台,只要父母签字就能让孩子入院)。
医院采取全封闭管理,病友都是精神病患者,男孩只待了半天就大吵大闹要出院。
闹着出院不成,男孩就主动服软,帮护士打扫卫生,让医生转告父母他认错了。
第三天,父母来探望他时,他发誓以后绝不惹麻烦。父母欢天喜地把孩子接回家了。
结果怎样?他出院第二天就恢复了原样。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一个成长过程中父亲总是缺席的孩子,一个总号称“有钱就有一切”的家庭,能培养出怎样的孩子?但这个男孩的父母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尽管时隔多年,但我依然记得,这对茫然无措的父母带着儿子来找我的情形:儿子很张狂、爸爸很无助、妈妈很脆弱。
我问男孩怎么想的?他说他想当黑社会老大,想体验一下进监狱的滋味,气焰极其嚣张。
我把椅子往后挪了挪,双眼盯着脚尖,不再说话。我想通过我的示弱,让这个孩子的父母强大起来。
果然,男孩的父亲突然起身,用力拍着桌子朝儿子喊道:“信不信我马上送你去精神病院?信不信你死在那里我都不在意?从此以后,你爱咋地咋地!”
男孩大吃一惊,马上低头服软,他甚至说:“你早对我这样,我也不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了!”
养而不教,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却一味指望别人和专家来替自己教孩子。
然而,再厉害的专家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因为,孩子这样那样的品性问题,都源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互动模式的偏差,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家庭这个系统里。
当父亲一改往日被儿子操纵的弱势,拿出父亲真正的威严时,孩子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愿意做出改变了。
最后,那个男孩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现在已经幸福成家,自己还开了一家小公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但一定与父母互为因果。
03
现在有很多青少年会选择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这些人中有70%是抑郁症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但如果排除心理疾病的因素,孩子扬言跳楼或真的跳楼,我认为多半是亲子关系的一种博弈,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亲子关系的互动模式出现了问题。
例如,一位爸爸想要禁止孩子玩游戏:
爸爸:“你不许玩游戏!”
孩子:“我要玩!”
爸爸:“要玩就不让你吃饭!”
儿子:“不让我吃饭,我就跳楼!”
爸爸:“好吧!继续玩吧!”
为什么这种博弈的最终多以父母投降而告终?
因为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全部幸福、快乐的源泉,当孩子遇到不顺,父母稍微不如他的意,他就会以死相挟:“我要把你最爱的对象毁掉,因为我把自己毁掉了,你这辈子都会伤心难过!”
无论是夫妻一方,还是孩子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和其他家庭成员互为因果的。
关注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行为链接,关注一个家庭整体,从系统的眼光、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个层面去考虑问题本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一个家庭正常运转、每个成员都身心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