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词曲赋赏析系列陆子的国学课堂最美古诗专题
故烧高烛照红妆——宋代咏海棠诗词赏析(一)

故烧高烛照红妆——宋代咏海棠诗词赏析(一)

作者: 王传学 | 来源:发表于2022-05-04 10:46 被阅读0次

    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代咏海棠诗词赏析(一)

          王传学

    宋人喜欢海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概与宋人的审美观不无关系。古代流传下来的咏海棠诗词,数宋代为最多。

    宋人喜欢海棠,也可能与宋真宗赵恒有关。与他同时代的沈立所著的《海棠记》可以佐证:“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亲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以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  赵恒留下了两首著名的《海棠》诗:

    其一

    春律行将半,繁枝忽竞芳。 

    霏霏含宿雾,灼灼艳朝阳。 

    戏蝶栖轻蕊,游蜂逐远香。 

    物华留赋咏,非独务雕章。

    其二

    翠萼凌晨绽,清香逐处飘。 

    高低临曲槛,红白间纤条。 

    润比攒温玉,繁如簇绛绡。 

    尽堪画图取,名笔在僧繇。

    第一首写春天过了一半,海棠繁茂的枝头忽然竞相绽放了艳丽的花朵。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海棠花粉面含雾,婉约娇柔;在艳阳高照的晴朗天气中,海棠花舒叶展蕊,明艳动人。蝴蝶被她迷住,晚上睡在其花蕊中;蜜蜂被她吸引,跟着其花香飞来飞去。精美的景物留下了无数咏赞的诗赋,不是那些专事雕琢的词章可比的。

    第二首的意思是:海棠青翠的花萼在清晨绽放,清香随风四处飘散。花开得有高有底,都临着庭轩曲折的栏杆;海棠花有红有白,其间伸出纤细的枝条。海棠花润泽似温玉,繁盛如聚簇的红色丝绢。她的各种形态都被画成了图画,画得最好的当属南朝的张僧繇。

    赵恒的诗对海棠花描绘细致,比喻精致。虽缺乏深度,但他贵为帝胄,既然皇帝喜爱海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行下效,海棠花自然要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宋代对海棠最痴情的,莫过于大诗人苏轼了。情到真处方为痴,苏轼初见海棠,如逢知己:“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继而为之倾倒:“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这首脍炙人口的《海棠》诗,可说是名人咏名花,相得益彰。 

    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时诗人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这首诗,妙在别开生面,不落窠臼。前两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用“袅袅”形容东风,使视之无形的风变成鲜明的物象,在人们的眼前展示春色渐浓的画面。不用“春光”而用“崇光”,这正是诗人用字之妙,以“崇”字点出春光在不断地增长。下一句不直接写海棠花的婥约风姿,而从“香雾空蒙”中隐约衬出花容。然后,笔力疾转,点出赏花时间已是“月转廊”的深夜里。

    后两句,诗人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字,写出了诗人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诗人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故烧高烛照红妆”,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隐去,海棠花处于黑暗之中,于是诗人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是写诗人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诗人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达观、潇洒的胸襟。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写有一首咏海棠的长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借描绘海棠,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帮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鸣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此诗作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到黄州不久寓居定惠院时所作。附近小山上有海棠一株,极为繁茂。苏轼对其甚为喜爱,每年海棠盛开的时候,都要置酒赏花。这首诗当是赏花时所作。。

    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反复刻画海棠,极力形容海棠幽独、高雅、美丽、清淑的品格;后半部分写诗人访海棠,见花生感,抒发了“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怀。这里赞美海棠,悲叹海棠,实际上也就是寄托诗人的情操,悲叹自身的遭遇。全诗因物寄慨,形象鲜明,辞格超迈,不蹈袭前人,是东坡生平得意之作。

    开篇四句盛赞海棠花虽处于竹篱间、烟瘴地,杂于草木,少于桃李,却仍能泰然自若,嫣然一笑。这种品格实际是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他敢指责执政者的弊政,不趋炎附势,虽遭贬谪仍不肯屈服,同海棠花的处境和遭遇多么相似。这四句写海棠花的神态跃然纸上,用的是遗貌取神笔法。抓住海棠花周围环境的特点:杂花满山、桃李得意、竹篱遮蔽、草木丛茂,来烘托海棠花的神采风韵。

    接着“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遗佳人在空谷”,一句议论是顺势点题,将海棠比作佳人。以下八句转而进入对海棠花形象的正面描绘。海棠花是自然富贵之态,天然美色,不必外加修饰,即不必金屋藏娇,其姿质之美自然显露无遗。就是在这山野之中,不也使得那些漫山桃李显得粗俗吗?她好像佳人持杯饮酒微醉,脸庞红晕,翠袖拂掠,娇态百媚。深林中有雾迷蒙,黎明来得迟,海棠佳人春睡餍足于日暖风轻之际。这是多么形象生动传神的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当雨中看去,那蒙蒙细雨沾润海棠,真好似海棠泣泪、神情凄楚;月下看去,她幽独伶聘,更显得清雅娴淑。诗人将海棠花写得如此艳绝可人,倾注了无限眷恋神往之情,是不同于寻常赏花之作,这里蕴藏着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人格,是对海棠的赞美,也是对理想人格的赞美。

    诗写至此,似乎笔意已足,本可完结。但却又宕开一笔,转而自述。“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这说得多么轻松闲适,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幽独之苦是掩抑不住的。越是说得轻松,越有更深沉的心理负载。果然,写到自己于不经意处见到海棠花时又透露了心中真情:“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揩眼睛”表明海棠令诗人心头一震。为什么?诗人浮想联翩而至,想这海棠花也是移自西蜀,本非当地(黄州)所产,故土人不识。海棠啊海棠,你同我老苏也同是来自蜀地,“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吧,而且要一醉方休,醒后再来,趁着花开绝艳可赏之时,不能错过大好时光。结句仍回照开首的“幽独”之意,俨然是海棠知己,与花两难忘。 

    东坡独立特行,不惧流俗非议。得意不忘形,失意不颓唐。借咏所见海棠不被人赏识来宣泄内心怀才不遇的苦闷。行文潇洒自如,描摹逼真形象,感情淋漓酣畅,自是东坡风貌,非常人凡手可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烧高烛照红妆——宋代咏海棠诗词赏析(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uw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