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用荣格的象征化思维理解来访,突然感觉变得容易了,而形象化的神话意象,也很容易让来访理解和代入,TA一下就领悟问题的关键所在了。
这不是一个个案,这是被父母控制的孩子的普遍形象。
那个数学老师的孩子,从小被严格要求,被迫和别人的孩子比较,总是在较量,想要获得父亲的赞赏。可父亲只会严惩打压,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全方位实施控制。好不容易获得成就,却被讥讽为运气好。反正不能满意,不能为自己的成就而高兴。因为父亲说的,“骄傲使人退步”。
TA无法反抗,也无力反抗,内心积蓄着满腔的愤怒,当叔叔在疫情期间过世,不得大办丧葬时,TA内心竟闪过邪恶得令自己都感到诧异的想法:如果父亲这时候死了也好,办后事比较简单。
在职场上,但凡有要求,便感觉很不爽,被控制了。讨厌领导,讨厌权威,讨厌同事之间的比较和评价。TA愤闷地对待这一切,把儿子被父亲笼罩的大网带到了职场。TA想跳槽。
按弗洛伊德还原性的理解,这是一个被父亲阉割的孩子,纠结在俄狄浦斯情结中无法解脱。看到满腔的愤怒、纠结、害怕、罪疚,陷在当中焦虑着,想要杀死父亲,超越父亲,这罪孽如此沉重,怎能背负?最后只能无奈地在宿命论中徘徊着。
用荣格的分析理论进行建构与扩充,除了还原看到问题存在的原因,还将视野放在转化的将来。TA不过是个性化发展受阻了,满肚子力气没处使而已。
我突然说:“你看过西游记吗?我好像看到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怒吼着要出来了。”TA一愣,笑了:“是的,很形象,那就是我,我的状况就是那样,没有二样。”
孙悟空是有力量的,他在面对成长中的石头,早已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在被控制的感觉下,他又变回了那只小毛候。
这样的孩子只需看清形式,审时度势,把压在自己心头的石头搬开,便能将这满身的能量用到自我建设上。梳理父亲情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皆有可能。当然,也不容易,要脱一层皮,不过,总是朝着希望的方向向前走。
个体化发展,永远是我们每个人永恒的核心主题,不管青年、中年,还是老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