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阅读阳志平先生文章的时候,纠正了自己以往的一个认知偏误,不甚欣喜,与君共享。
以往我一直认为MBTI是很科学的,原因有三:
- 一是这源于荣格的理论,对于荣格我是一直有笼统的信任与好感。
- 二是很多人都在说它的好,瑞达里欧用来做员工测评,《情节与人物》用来指导人物写作……还动不动就是世界五百强都在用,好吧,这是从众心理与诉诸权威。
- 三是个人体验与感受,之前自己做过MBTI测试,感觉还是挺准的,最后推荐的职业也与我当下一致。
但是,我也隐约感觉到有一点不对劲。在测试的过程中,很多题目的答案都是不确定的,选这个或那个好像都行,搞不清到底是我在假设场景中想那么做呢,还是觉得应该那么做。
这种不对劲的感觉在有一天特别突出,当时我推荐一个朋友做这个测试,因为她正面临职业选择,她测试了两三遍,结果居然都不一样。她无奈看着我,可能想让我给点分析,我也茫然了啊。
那MBTI它到底靠谱吗?答案是否。
下面引用阳志平先生开智讲座「人格测量哪家强?」如下:
在判断一个心理测量是否科学的时候,通常要考虑三个方面: 可靠性,效度和完备性。
第一点是可靠性(reliable), 就是你隔几个礼拜或几个月重新做这个测验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在这个标准下,MBTI 先天不足,因为它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使用二分法-对于他的每一组特质,比如内向-外向,或者思考-感觉,他会有一个切分点然后把人一刀切,于是每个人就被归类到了一边。
相反,大五是把你在这个维度轴上的精确位置找出来,而不是给你做二分法归类。虽然人格可能因为情境、时间都等有所变化,大五也不可能有100%的可重复性,但是与这种人为二分的方法相比,大五还是信度更高。
二分法的另一个先天缺陷是他假设一个人如果是一种类型就不能是另外一种类型。但是就最简单的 thinking 和 feeling 这个维度,有些人可能同时能够有清醒理智的思考也善于感知情绪,这样的话直接分成两类就是过于武断的了。
第二点就是效度(validity),即是否能有效预测行为。这一点上,MBTI 并没有可靠的科学研究来提供效度数据。而大五有很多很多的 meta-analysis(元分析)来支持它与工作绩效表现的各种相关。虽然从绝对值上来讲目前并不算太高,大概能最多达到 0.3-0.35 这样的相关,但是这个数字至少能保证在不同条件下都重复得到类似的结果。MBTI 大多数用于解释、或者团队互动等,很少看到有用 MBTI 做选拔的;即使有,也表示预测效度不可知。
第三点是完备性(comprehensiveness),从 MTBI 的几个维度来讲,它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自下而上的对多种特质的全面总结和统计分析,也不能涵盖所有重要的维度。它是基于早期荣格的理论,那时候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还很有限,很多分类系统都还没有完善出来,就算有一些道理,也只能算一家之言,没有经过百家争鸣的过滤和筛选。所以它的完备性和理论基础都有可质疑的地方。
在人格科学领域,科学家早就早早地放弃了 MBTI,而是以大五人格模型为主。MBTI 学术上真正有启发之处,在于尝试性结合动机与特质,比如,「内向的情感」这种描述。但这种描述不足够科学,仅仅是荣格凭对人性深刻的认识,做出的初步尝试。荣格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今天的心理学家则可以做得更优雅,心理科学最新进展,请参考我的文章:《理解内向者》。
超越自我验证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你最容易验证别人的「外向性」,而大五人格模型中的「神经质」与「情绪稳定性」在一般的面试过程中很难证明。证明人们不太容易证明的东西,恰恰是科学的独特贡献,以及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因此,我们可以玩个思想实验,从 MBTI 里面,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设计最容易被人们自我验证的维度,
比如,假设是内外向这些。此部分,告诉人们他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其他维度指标则随机抽取。最后,对这组被试,虚拟出一个人格类型出来,告诉他们。然后,另一个对照组则是完全根据他的真实情况,告诉他真实的一个人格类型。让两组被试,读 MBTI 相关描述文本,各自对自己的情况相似性、对自己的启发性打分。同样,对科学家们最爱的大五人格模型,也这么处理。有不怕麻烦的人,还可以加上专业 MBTI 分析师人工评定这一流程。结果可能会出乎意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写篇论文试试看。
当我看到阳志平先生上面的分析与观点,真是拍案叫绝,以前感觉不对劲的地方豁然开朗,同时也在反思自己与先生之间的差距,见贤思齐嘛,总结一下,主要是下面三个方面。
1、意识缺乏。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经验让我们变成蠢人,多数情况将批判性思维束之高阁。另外,缺乏深度思考的习惯,只是在获取知识,以为知道就是得到,不求甚解,经常认为某某跟自己关系不大。
2、信息落后。MBTI已经被学术界公认过时,但我还以为是宝贝,这说明了我的无知,也说明整个中国大众知识领域信息之落后,这样已经被证伪的知识还有很多,归根到底,想要尽可能接近真理,就要随时跟进一线学术期刊。
3、能力不足。为什么不能一下子看出MBTI的问题呢?这跟阳志平先生的差距不是一点点,是系统性、数量级上的差距。需要什么能力呢?用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信息分析、论证分析、行为分析与决策分析这四大核心能力。说到小处,就是基础的英语与编程能力了。
其实,此前我已经听说过大五人格理论,并且还接触了基于大五理论的最新性格分类。
这是10月份科学期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上面给出了一个最新的科学性格分类模型,作者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威廉·雷维尔团队。
按照他的方法,人的性格可以主要划分为四种:平均型、保守型、榜样型、自我中心型。
比如,平均型的人,这是最典型也最多的,在神经质和外向性得分都很高,但开放性方面得分比较低。表现就是对人很友好,但情绪不够稳定、比较脆弱,而且这个人是不太爱尝试新鲜事物的,很多女性都属于平均型。
这个模型有两点做得很扎实:
- 有一套严谨的可重复的算法。
- 基于大数据,是多达150万人在线测试采集的数据。
研究人员还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性格是一个连续的维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这件事是流动的。这再一次反常识,原来连大五人格特质也是会改变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明天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