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操仅是那一层“膜”吗
《贞操仅是那一层“膜”吗》一文实际上是我几年前写的一篇评论,之所以现在翻出来,是因为近日在小区里的休息亭无意间听了几位(中)老年妇女的对话一场对话(片段)。凭着这场对话的片段,不难勾勒出她们探讨的事件和“饶舌”的对象:她们所认识的某个同龄人,老两口对家中的儿媳妇很不待见,因为婚前还曾谈过好几次恋爱,“好像还刮过”(其中一个的原话),这老俩口便嫌弃儿媳妇,因此,儿媳妇从怀孕到生产,都不怎么照顾,还做脸做色,于是,儿子
就和媳妇搬了出去与父母分开住,可没想这对父母却因此责怪儿媳妇蛊惑了自己的儿子让他不孝,并开始散步儿媳的不是来……
其实,在这几位谈话者中间也是分为两大派的——反对和支持。但我却无心再听下去了,一来自己不习惯“听墙角”,二来,她们说的人我都不认识。可立即我就想起了自己几年前写的这篇文章来。当时付诸笔端也是因为受不了那位阿姨以守护传统为名的做派,没想到几年后在身边还真的就遇到了这样的人和事。于是,总想着要说几句。
便翻出了这篇文章来,供朋友们批评指正或者探讨。
附原文:
贞操仅是那一层“膜”吗
日前,上海明星调解员柏万青因在电视节目中告诫所有生活在上海的未婚女青年要自尊自爱、不要过度放纵,强调:“贞操是女孩子给婆家最贵重的陪嫁!”而受到网络围攻,从而引发了一场几乎是全国性的关于女人“贞操”的大争论。
柏阿姨的言论本人看了看,坦率的说,她的初衷无可非议,自尊自爱、不要过度放纵等等,是一个人起码的准绳,应该是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可为什么又会有如此多的反对之声呢?细细想来,她的这番言论却很有意思。我想,柏阿姨大概把几种“概念”搞混了吧!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是“贞操”。按字面上的解释:“贞操”,又叫贞节,是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传统道德。它是中国社会传承女性的精华,男性不可三妻四妾,女性也必须严守贞操,甚至以身殉节。(在网上只需输入“贞操”二字便可得知。)按照这一解释,柏阿姨的言论中“不守妇道”的女子就不仅仅是婚前失身的女子了,那些个二婚的三婚的女性皆无“贞操”可言。想必照此分类,拍柏阿姨板砖的不仅仅是那些“非处”啰。
其次,柏阿姨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将女性的“身子”和“嫁妆”划上了等号。在她看来,女性的“身子”就是“贞操”,换言之,柏阿姨将女性的“贞操”“物化”了,因为“嫁妆”是物质。物质是与金钱挂上钩的……由此推理,女人的“身子”是可用钱来购买的,女人的“贞操”也是可用金钱来购买的……这样一推,柏阿姨的言辞逻辑上好像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既然是可与金钱交换,那就不存在所谓的自尊自爱和放纵了嘛。这就好比是成功人士或者工作狂,为了事业加班加点,我们既然能给予这些成功人士和工作狂们崇高的荣誉和物质奖励,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允许一些人多做点与金钱交换的事情呢?当然,就更不存在所谓的失去贞操了!
其实,柏阿姨的说法之所以欠考虑,我想大概还是因为她没搞懂“贞操”的真正含义。直白而简单地说,贞操就是一种忠诚,是爱情中乙方对另一方的忠诚(这种忠诚其实是双方都应该有的)。
一个人可以有几次爱情,也可以有几次婚姻,但这并不能评判一个人是否“守贞操”。当一个人再一次爱情或者婚姻中,心中只有对方一个,对对方保持忠诚,直到这段感情结束,这难道不算是守贞操吗?
柏阿姨的这番言辞让我想起了修补“处女膜”的事件来。两者一联想,不免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柏阿姨他们这一类人心中,贞操,是一个女人待价而沽的筹码,而决定它价格高低的就是那一层“膜”,有了这一层“膜”,就可以“卖”个好价钱。由此,我不禁想问问柏阿姨以及与柏阿姨有同样想法的人们:当那些缝上了人造薄膜后的女子们是否就真的把贞操也缝上了呢?
我想大声的问一句:难道贞操仅仅就是那一层薄薄的膜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