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3天:关于“社会助长”现象

作者: 琴欣传意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23:54 被阅读174次

最近在群里不怎么活跃了,关于日更,差点就坚持不下去了。写作的时间都放在了晚上十一点或者之后,有时候很困很累,有时候真的不知该写什么,硬逼着自己,才坚持了下来。

这个过程是艰难的。真的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很害怕自己写得不好,所以不敢写下来。这几天硬着头皮写下来了,也没敢往群里发了。于是,活跃度降低,日更的心也容易动摇了,这算得上是一种恶性循环吧。

还好,我及时发现。我把自己当成像陌生人一样看待,结合自己的心理活动,还有自己所接触到的心理知识,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心理现象:

当单独一个人时,就无所谓输赢、好坏,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和你比较,你就觉得怎样都可以。所以,每天手写的日记本,还能够写下去,有话说就写得多些,有话少就写得少写,就是看自己的心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反正也没人看得见,而简书上的发布,就会担心怕人笑话,而不敢随意写,慢慢的就写不下去了。

然而,当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人,甚至更多人,看你的文章时,你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会感到有人在看着你,便情不自禁地想要在他人面前表现,于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鼓足干劲,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心理学家把这种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叫作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

虽然,我们经常说,我们做的事情是要给自己看的,而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容易偷懒懈怠,一旦关注你行为的人开始多了,驱动你行为的内在动机就越发强烈,因而往往行动更具有效率,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为“社会助长”现象。

社会助长包括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两种。

结伴效应指的是: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就像我们日更群里的简友们在一起讨论、互相关注、评论,结伴而行,更加能够促进我们去写作,坚持下去。由此看来,我应该多多冒泡,多与大家互动才是,要坚持!

而观众效应是指:当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这就好比我们写的文章,是否有人观看,有多少人观看,都在激励着我们去进步。

之所以会出现社会助长现象,是因为人是有惰性的。我个人也是艰难地承认了这一点。真是不得不承认呀。

当然,也并不是任何人都容易受到社会助长心理影响的。

通常来说,那些从事简单熟悉、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工作任务的人,以及具备高成就动机的人群较为容易受到社会助长心理的影响。

因此,我们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使用这一现象,否则那就是干扰,而不是助长了。比如说比较有想法、或者想要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人,如果有很多人围观、评论,也可能会影响他的想法、进程,或者影响他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如果竞争意识过强,也容易产生干扰现象。

如果你觉得这个心理知识有用,那就适当地运用起来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妖夕晴:写下去吧,我会看的,挺好的。你的小迷妹。
    琴欣传意:@小妖夕晴 😘😘
  • 竹林ShenChu:☕我个人的感受是:有书写的欲望时、写下的文子才有起伏、有意味;无话可说时不要勉强自己,也不必拘泥于日更,为完成而完成,否则结果是:耗费了精力和时间、还没有激情,文字平淡,索然无味,似流水账一般、之后自己读来时、也觉没有意义……
    琴欣传意:@小妖夕晴 赞同你的观点👍👍
    小妖夕晴:@竹林ShenChu 有时候,为了日更。脑子里实在没啥想法的时候,就会想,我一天得做点点儿有意思的事呀,看本书呀,看部电影呀,什么之类的。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和为了有可记录的精彩的事,自己也会让生活有意思,好玩而点儿。
    小妖夕晴:@竹林ShenChu 我倒是觉得,早上起来,要写点儿啥,惦记着这个问题,就会格外留意一天的生活,脑子里各种奇葩一瞬间的想法,觉得有意思的,就会想,啊,写这个吧。日更还是有很大的督促和激发灵感的作用的。
  • 浅浅无盐:很好
    琴欣传意:@电脑天使 谢谢你❤

本文标题:日更第13天:关于“社会助长”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eh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