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过的书过了一段时间就好像没有读过一般?
仔细思考读经验后发现还是用的问题。
信息大爆炸,真正的知识并不多。而我们的时间确实是及其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采集到自己要用的知识。然后疯狂反复的使用,这个概率情况真心不多。
更多的情况,我们就是看了读了,最多想想,这个事就告一段落。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过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到底还剩下什么,还留下些什么。或许就是不费力的假性学习。
以学习之名做着并不高效的事,这就是我。不错过各种打折季,买回大量书籍,又有模有样的捧着kindle,大量的无目的的阅读着。心里想的是在读书总是好的。
对,读书总会有些益处的。这个一直作为我们自我安慰的理由,让我沉溺其中,却忽视了问题。在大量漫无目的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剩下什么,或者可以说只是留下了一地鸡毛。
我真的能够留于心底的到底还剩下什么?
我们读书又为了什么?
小时候的读书是跟着基础教育,常规化进程走的。到了学龄,自然而然的开始读书。经历了中考高考的洗礼,我们进入了漫无目的大学。我们知道读书学习可以长知识,我们也知道读书可以让我们进步,对我们有益。
可是在脱离升学考证后的学习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们为什么读书?
我们为什么读书?
我们为什么读书?
在我混沌之后,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就是要用,对,还是用。
用我们读到的书,用书中的内容实践,感受书里的故事,思考书中的价值观。只有用才会让一切有意义。也会让我们更有目的的读书。
我们不可能读完书,
因为知识爆炸更新,总有出不完的书。
我们没有办法一直读书,
因为人的生命时间固定,每日24小时。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好好的读书,找自己有用的书读,并反复反复再反复的使用。这不就是当年备战高考,一个概念各种考题,反复操练么。
读书为了用,难道不是功利化么?
我觉得这更多的是断舍离,精简而有效。
也与费曼学习法不约而同。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
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成为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除此以外,费曼还是一名才华横溢、口才极佳、充满热情的思想家。在科学的世界里,他从不掩饰自己对于科学知识的见解。爱因斯坦曾以学生的身份参加过费曼的第一堂课,比尔·盖茨也对费曼的课记忆犹新,他称费曼是自己见过的“最棒的老师”。费曼的课大多数是在加州理工大学进行的。
费曼学习法
1.明确主题
2.用简单到孩子可以懂的交流语言进行阐述
3.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不足
4.多科交叉式学习
5.终生学习
这个学习法的流程在好多地方与查理芒格的倡导学习法不约而同,果然厉害的角色有着相同的地方。
用起来输出式的读书。
读书将不只是简单的读读而已,将会成为所思所想所用的素材,岂不快哉。
希望你我一起成长,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