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这一千古名篇,是经典中的经典,必读不可。不同读者,可以从这篇文章获取到不同方面的启示。
我试图从职场发展、个人成长的角度进行思考学习。
战略自信
知乎上常看到“如何增强自信心”的提问,刚毕业前三年,我也时常问自己。
尤其是在工作上尚未有积累,房价飕飕上涨的时候,就越发焦虑迷茫,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好。
从毛主席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建立战略自信的答案。
日军侵华的时候,我国积贫积弱;敌人有长枪大炮,我们只有饥寒交迫、受苦受难的人民。敌强我弱,投降主义、“亡国论”的论调时不时发生。
而这时候,主席能够坚定地指出,坚持持久战,中国必胜的战略。
这种战略自信,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除了天才的性格禀赋外,跟以下三个方面是分不开的。
首先,拥有一分为二和相反相成的辩证主义唯物观。
能辩证地看到事物的发展,因此从危难中可以看到机遇,从日军侵略看到全国民众被激发出的爱国抗战精神,看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可能,看到国际舆论对日方的谴责和对我方的同情及支援;能看到事物相反相成,相互转换的发展,因此可以指出,随着日军在中国大陆兵力持续铺开,以及被我军长时间的持久消耗牵制,对日本国内负担的加重及民众的不满,会逐渐进入敌弱我强的第三阶段。
其次,拥有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局势的扎实调研及深刻洞察。
且看这一番话,完全不敢相信这是1938年的文章,彷佛坐上时光机看见了未来。
“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
这在接下来的几年均成为现实。
1939年,攻打苏联失败,“北进”策略失败。
1940年,提出“大东亚繁荣圈”,强化“南下”策略。
1941年,发起太平洋战争。
主席的推演一一成了现实。而这与主席多年来勤读书、勤读报、勤作调研,密不可分。在他先前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众多调研报告以及调查研究方法,如《反对本本主义》,《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
最后,拥有第一次国内战争积累下来的十年内战军事经验。主席曾坦言,在内战之前,他从未打过战,也是”硬着头皮“打。我们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就可以看到很多《论持久战》思想的雏形,比如关于战略退却与战略反攻的讨论;关于运动战和游击战的讨论,关于歼灭战和消耗战的讨论。
虽说十年内战给党带来许多破坏,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损失多数兵力和阵地,被迫进行长征;但也正是这些惨痛的经验,在与日本作战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路。
综上,理论信仰、翔实调研、作战经验,这都是主席战略自信的来源。
我们获取自信心,同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我现在比刚毕业的时候要自信许多,与后两个方面息息相关。
在分别扎扎实实地奋斗了六年,积攒了工作经验;又由于多次换岗、多次换工作地,充分掌握了信息调查的能力。
因此,面对新任务、新环境、新工作伙伴,也就能够比较淡定,知道怎么快速熟悉起来。
欠缺的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的习惯,未能主动地在危机中寻找机遇,还是耗费了不少时间内耗懊恼;
但通过这几次毛选读书笔记的输出,基本上已经有了看事情一分为二的信念。
战略运用三大原则:主动性、灵活性及计划性。
《论持久战》发表以后,所有人都可以读到,这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抗日战略及具体战术。其实包括《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写出来以后国民党也是能读到。
但不怕敌人学,因为这并不是说能学就能学得了,关键还是看每个指挥官的运用。
毛主席在文中写到,我们既要战略上持久战,也要在战术上搞速决战;既要运动战,也要游击战,还要阵地战;既要消耗战,也要歼灭战……
这样的心法确实让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的人眼花缭乱。破解秘诀在于这三个词,主动性、灵活性及计划性。
如何灵活运用于战争中,此处我就不过多描述,我更想讨论的是,看完此篇,让我想起了职场上的一些启发。
首先,在职场上一定要主动说出自己的需求,主动抓住机会。
在刚入职场的时候,我们可能怯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表达工作过分饱和,还是需要升职加薪,亦或是在某项业务上我们需要领导的支援,我们多数都是被动等着领导安排。但其实真正的职场老手,非常擅长主动地跟领导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需求。
我记得有一次某次月度例会上,大领导表扬了隔壁组的同事,理由是任务A进展迅速,并让他自己制定完成节点,定期汇报进展。
我当时挺难过的,大领导并不清楚这个任务的细节,该任务目前主要是我负责,并且这个进展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我。同事看了我一眼,也很危难。因为他与客户未建立联系,也不知道如何开展这个任务。
会议结束后,我跟私交较好的一位小姐姐说了这个事情,觉得有点委屈。这位小姐姐工作能力突出,深受同事欢迎。她说话风风火火,直接道:“那你刚刚就主动接下这个任务。看你支支吾吾的”。
“但我害怕同事尴尬。而且我们关系也不错。我怕他觉得我在抢功……我等着他自己说的”
“你想太多了。一来事情就是你干的,该你的就你的。二来,难道你等他说领导这活我干不了吗?理论上按照岗位指责就应该他做。现在组织人少事多。他也乐意你做,领导又只在意结果。你主动承担这个任务,也是给同事解围。行了,别委屈了……”
我沉默了一会点点头。我想了想,确实是这样的。
在《论持久战》里,毛主席关于主动性举了个例子,学会乘敌之隙,抓住机会。而不是像宋襄公之仁,大战来袭,等敌人准备好了才出兵。
职场上也是,有机会了就主动争取,不畏畏缩缩,等这等那。
第二,灵活性。我认为这是这三个心法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就是敌人抄也抄不来的一个原因。因为战场千变万化,可以用的战术数不胜数。关键在于指挥官的灵活指挥。
我个人理解,关键在于牢记目标以及审时度势。
牢记目标,意味着我们不是为了机械被动地解决问题,而是围绕目标,主动灵活选择举措。
审时度势,意味着我们要耳清目明,了解敌人的进展,包括作战风格、考核指标、兵力粮草等情况。
灵活性的运用在职场上也随处可见。
刚从事财务管理的同学都会有的困惑,为什么有的时候需要对业务同学说不,有的时候又需要帮他们想办法申请同意意见呢?
那就要回到财务管理的初衷了,合规地进行业财融合,助力业务商业成功。
这不是一句空话,是一个目标,业务和财务同学的共同目标。
因此,当我们遇到例如定价突破等来自业务同学的申请的时候,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
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我们损失了多少?我们将可以获得多少?对OKR哪个指标利好?贡献度多大?这个方案是否可行,落地难点在哪里?是否有不合规之处?……
我们需要灵活地进行专业判断。对于那些显而易见,明显非常无理的请求,直接大胆地拒绝即可。
最后,计划性。
关于这点,我的理解是,有大致的路线规划,遇到好的机会就及时抓取,非常必要的时候,可以修改计划。
我第一个老板曾经跟我讲,我从来不做三年规划。因为根本看不清,在这里变化太快了,经常是组织让你干嘛,你就准备干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就好了。
我记住了最后一句话。确实每一件事情努力做好,在职场上不会混得太差。
但在规划这件事上,我还是提前制定了自己的节奏。
我认为人还是得有大致的阶段性目标,作为行动指引。
比如,如果你比较看重收入,可以计划工作一年,年收入达到15万;三年达到30万;五年达到50万。
我瞎拍的。主要为了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Y君,在刚毕业的时候,就定下了工作一年完成买车买房的目标。
白天在公司搬砖,晚上自己搞亚马逊电商;在他持续奋斗之下,他最后完成了,期间之辛苦不必言说。
我更佩服他的一点是,他的自我觉知太早了,且太有魄力了,刚毕业不久,就能制定这么大的计划。那可是2015年东莞的房子哦——还没大涨的房子。
可惜我认识他还是有点晚了,都已经是2016年末2017年初的时候了。但此番谈话,依旧对我帮助很大。
前几年我基本都有大致的规划,也基本都按照规划实现了。不至于忙忙碌碌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这一年多来,在职场发展上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跟之前没定个小目标,应该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至此,《论持久战》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部分就讨论清楚了。最后,特别想讨论关于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这部分,这部分在《论持久战》没有显性提出,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花了较大篇幅讨论。
我们要学会“战略退却”。对于不适合自己的职位方向,在努力无效之后要积极调整,“树挪死,人挪活”,不要在一个树上吊死。
我们要学会“战略退却”。加班太多,精力不济,就要想办法休息。无论是自己灵活调整工作重点,学会拒绝部分不合理需求;还是跟领导反馈,需要减轻工作量。这都属于战略退却。
按照主席的原话:“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但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什么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
八十三年前的一番劝诫,放到今天依旧有道理。
共勉。
写在后面:
此文的感悟主要是来源于《论持久战》。也受到了其他文章的影响。特将相关战争文章进行了罗列,可按顺序阅读。
第一篇:《井冈山的斗争》(卷一,1928年),此篇应该是关于作战的最早讨论。
第二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卷一,1936年)
第三篇:《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卷二,1938年)
第四篇:《论持久战》(卷二,1938年)
第五篇:《战争与战略问题》(卷二,1938年)
第六篇:《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卷四,1948年)
第七篇:《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卷四,1948年)
主要推荐这七篇。
《论持久战》的梗概:
第一部分:论持久战必胜。
第二部分:指导如何进行持久战。
对于第一部分,我们逐步拆解。
主席首先指出我们为什么必胜。其次解释了为什么一定要作战,且为什么必须是持久战。
回答这三个问题,是当时社会上诸多疑问的回应。此外,主席还再次重申了;一)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全自己;二)我们的作战,是正义之战,是为了获取全世界和平的最终之战,与帝国主义的侵略之战是决然不同的。
对于第二部分,主席首先强调了抗战中的政治问题:一)讨论了政治跟军事的关系;二)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动员问题。
接着再阐述了抗战中的军事问题。
我们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出,对于持久战而言,动员人民群众具有极高的重要意义;正如主席所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不容忽略,如果忽略了就会变成军事机械主义。
至于军事问题,分别阐述了不同类型作战形式的特点以及何种清醒下选用哪种作战方式,包括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歼灭战和消耗战等。
最后进行了总结陈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