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而来的”佛系“一词,究竟指得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得到也可以,得不到也可以”,“与世无争”,“无欲无求”?也许都不是。
有欲而求不得
旅行青蛙作为一个养成游戏,却极少见的缺少一般养成游戏所具有的养成元素,连需要收集的道具也是极少的 (wiki)。但是如果它推出一些更多的功能,比如可以送青蛙去学习各项技能,可以和别人家的青蛙联姻,可以用人民币和时间买来限量版的明信片或周边......大部分的游戏者会无视这些功能,无动于衷的继续佛系养青蛙吗?我想未必。所以不是玩家不愿意花样养青蛙,而是无法花样养青蛙。佛系青年若是一份努力即来一份收获,会不尝试花样努力吗?“佛系”,怕不是无欲无求,而是有欲而求不得,所以不如不求了。
不努力也饿不死
旅行青蛙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饿不死。可能有不少人都玩过或者听说过QQ宠物吧,那宠物可是真的可以饿死或者病死的。只能用还魂丹一颗接一颗的为它续命。自诩“佛系”的青年们,也是“饿不死”的。钱不够了不要紧,少花一点就可以了;升职无望不要紧,工作得过且过也可以了。
其实这种现象也不是仅仅存在于中国,有不少政府开始尝试一项社会实验:无条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UBI)。被选中的参与者可以定期领取到一笔钱财,且数额达到最低生活保障。而参与者的收入情况、如何使用这笔钱等因素都不会影响到其领取到的数额。换句话说,不论你成为了亿万富翁或是乞丐,这笔钱会一直支付到实验结束;不论你是拿钱去偿还赌债还是进行日常生活开支,实验员最多观察,而不干预。这是“不努力也饿不死”的极致、理想状态。很多参与者表示,自己生活的压力更小,心情更愉悦;但很多原本的失业人员依然处于一个失业的阶段。
中国的大多数佛系青年还是处于一个工作、学习的状态,虽没有一定要实现的目标,却也没有UBI这样的“飞来横财”。二者相通之处在于——看似没有过度的压力。只是,这究竟是有压力而诓骗自己没有压力?或是有压力却真能坦然面对?还是真真确确的没什么压力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怕是只有佛系青年自己才能解答了。
“佛系”只是一种短暂的状态
胡澎:奋斗不一定只是经济维度的,从无到有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之后,就是让社会怎么更精致、更美好、更人性化。我觉得当一个社会变得成熟、财富积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年轻人的公民意识比经济上奋斗的欲望更重要一点。当他们参与到改变社会的进程中,就会觉得自己的幸福感和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胡澎,在接受《南风窗》有关于日本“低欲望社会“现象时发表的看法。公民意识,在我看来,就是“我”之于这个社会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在“我”与社会之间创造出的千百种联系。“佛系“青年无所求的状态,只是还未有所求。除了获得经济上的发展与提升,这个社会还能带给自己什么?自己又还能带个这个社会什么呢?
关于“佛系”的思考,本质上是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是每一个人在各个阶段都有可能遇到,又亟需解答的。“佛系”未必是一个好词,也不一定是一个坏词——它只是一个处于“走红”期间的词语而已。好与坏,不过是在于你如何填充自己与社会之间的空格处而已。
资料来源:
Henry, A 2013, 'The Science Of Breaking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And Why You Should)', Life Hacker, <https://www.lifehacker.com.au/2013/07/the-science-of-breaking-out-of-your-comfort-zone-and-why-you-should/>.
宋金波,2018,《90后的“佛系劳动观”》,支点,vol.1。
Trufelman, 2017, 'The Finnish Experiment', 99% Invisible, Episode 276, <https://99percentinvisible.org/episode/the-finnish-experiment/>.
张墨宁,2017,《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启示 ——专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室主任胡澎》,http://www.nfcmag.com/article/7086.html。
周志强,2018,《“佛系”与“妈宝”》,中国图书评论,vol.1。
以上初引用内容外仅为作者观点,欢迎探讨你心中理解的“佛系”是什么。
有转载需要请联系本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