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商周时期,最后定于春秋时期。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之间相隔15天,每月两个节气,第一个叫作“节气”,第二个叫作“中气”,现在统称“节气”。
“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虽然临近尾声,不过大家可能还会忍受一段“秋老虎”带来的最后强热威力。“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中的立秋之后、处暑左右,属短期回热天气,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民间称这段时间为“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这就是为什么立秋后我们刚刚感受到一丝秋凉,随后又再次感受到夏日里的高温了。不过在处暑来临,我们离秋高气爽的天气就不远了,待秋老虎结束,就要注意预防“秋燥”了。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一场秋雨(风)一场寒”,在处暑过后,昼夜温差会慢慢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是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所以处暑后要格外注重身体的保健,注意保暖,预防各种疾病。
七十二侯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侯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侯。各侯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一候:鹰乃祭鸟
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食猎物,然后把这些猎物陈列成一排,好像在祭祀一样。
二候:天地始肃
这个时候天地万物开始凋零,仿佛有了一种肃杀之气。我们常在古装剧里听到的“秋后处决”和俗语“秋后算账”的说法,就是因为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要顺应天意,而肃杀的秋季更适合行刑和结束恩怨。故曰天地始肃秋者,处暑也。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这个时节,各种农作物开始陆续进入了成熟期。
中元节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我们所熟知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上元节,十月十五日寒食节是下元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民间在中元节这天会举办祭祀活动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处暑前后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开渔节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开渔节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所以说处暑过后,我们很快就可以吃到新鲜的海鲜了。
今日拍于山上公园——正在盛开的荷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