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文学里我最喜欢的诗人,但凡对杜甫稍有了解,都会觉得他被称为诗圣是一件应得的事情。
何为圣?为什么李白是诗仙,王维是诗佛,李贺是诗鬼,白居易是诗魔?不是谁都可以随随便便称圣。诚如题主在题目描述中所言,在初中、高中,老师们说到杜甫的诗歌时会说体现了儒家思想,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追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讲究以“仁”为核心,这是稍微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情。
杜甫被称为诗圣,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诗歌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是所谓的遣词造句的华丽,如果仅仅流于外表的华丽,没有内在的厚度,不足以称圣。
题主有一个疑惑:杜甫任职期间并未做过一些能流传千古的事实。那是因为杜甫一生也未担任过重职,杜甫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少年漫游时期,长安十年求仕时期,陷贼为官时期以及最后的西南漂泊时期。他一生当过的都是些小官,在担任左拾遗时,因为忠言进谏反而被贬。后来再安排他去当官,他不愿意去了,因为他觉得官场已经够黑暗了,没办法拯救天下百姓。
题主第二个疑惑:如果是写百姓疾苦,白居易写过《卖炭翁》、《观刈麦》,为什么白居易不是诗圣?原因有二:第一,白居易所写的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在他所有的诗歌中所占的比重不及杜甫,第二,二人写作时的情况不同。白居易的一生虽然也遭受了跌宕起伏,但比杜甫好过了很多。白居易写民生疾苦,是写他所看见的民生疾苦。但他平时该狎妓的时候狎妓,该游玩的时候游玩。而杜甫所写的民生疾苦,不仅仅是他所看到的,还有他亲身体验的。
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感同身受的痛苦。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怎么能写出字字均是血泪之诗。杜甫的一生,算是很不幸。因为没钱,家中的孩子活活被饿死。所以他才能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深沉哀痛的诗句。战乱时期,没有吃的,去外面挖野菜。到了成都,住了间茅屋,外面下小雨,里面下大雨。最后漂泊西南时期,没有地方住,住在一艘破船上。
杜甫和当时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一样,体会过战争带来的痛苦,体会过贫穷带来的伤害,因为有切身体会,才能写出有共鸣的作品。
这一点,唐代的诗人,无人能及杜甫。
最后说说杜甫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在七言律诗这一块,杜甫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王昌龄也只是七绝圣手而已。杜甫的五言、五绝、七绝同样写得很棒,许多人都知道李白在歌行体方面成就卓越,其实杜甫歌行体也有也有许多优秀作品,如《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诗不仅有沉郁顿挫的一面,也有清新流丽的一面。杜甫的一生像极了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在少年时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好愿望。为了能实现仕途梦想,在长安苦苦求仕,尝尽冷眼。读懂了何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看到了盛唐的繁华,也见证了他的衰败。国家动乱,小家难以维系。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心系国家。就好像每一个为了生计忙碌的中年人,坚持看新闻联播,坚持关注国家动态,会在电视机边愤愤不平,甚至是破口大骂。
你能做点什么,你什么都不是,你干嘛要发脾气。年少时不太懂所谓的大人为何如此喜欢议政,要关注国家时局,关注各种动态。后来才明白,这是流传千年的家国情怀。
这种家国情怀在杜甫身上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我还爱杜甫诗中对日常生活小温馨的描写,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大概是几十年后,我所能想象到的画面。
杜甫是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也是那个时代的圣人,因为一个人在生活安康之时担忧国家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难的是身处忧患之中依旧心忧百姓、心忧天下。这种博爱,我承认我做不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