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长或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过这样那样的愿景。少年时代,我们有过展望未来的愿景。中年时期,我们有过砥砺追求的愿景。老年时光,我们也不乏在回首前尘中幻想重新活过一回的愿景。
无论是少年时代、中年时期还是老年时光,我们心中的愿景往往是围绕着一些身外的事情、具体的目标展开的。比如,我们会描绘生活美好的愿景,我们会勾画职业发展的愿景,我们会擘画事业成功的愿景。比如,我们会盼望天道为公的愿景,我们会期望天使降临的愿景,我们会向往天赐好运的愿景。这些愿景导引我们、激励我们、抚慰我们,是我们短暂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还有一种愿景,我们也许有所忽视、有些漠视,我们也许没有觉到这种愿景的必要和重要所在。这种愿景就是做人的愿景,就是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品质、达到什么样的境界的愿景。
要盖一座传世的建筑,离不开构思和创意,少不了设计图和效果图。要做一个真正明白事理的、不断超越自我的、经常享有快乐的人,照样离不开构思和创意,同样少不了设计图和效果图。
每个人都受到先天素质的局限,老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确实有道理。天生手指愚笨的人,再怎么刻苦学习、努力训练,也不可能成为钢琴家家。
每个人也都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古语说的“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真是硬道理。再有天分的人,一生都生活在深山沟里、小村庄里,怎么着也逃脱不了井底之蛙的命运。
但是,不管先天素质如何、后天环境怎样,自发的成长和自觉的修行之间,结果肯定差异很大。自发成长就是在稀里糊涂的状态下随波逐流,天生性子急、心眼小,就任由它急着、小着,天性疏狂、懒散,就把这种天性当作为自己开脱的理由。总之是脑海里从未设想过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心田间很少掂量过应该如何打磨自己。这种状况就是没有做人的愿景。
古代圣贤关于自我修行的论述很多,许多论述我们耳熟能详,却并未入脑入心。如《论语》开篇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多半听说过、可能引用过,却也并未把这句话当作提升个人修养的坐标,更谈不上耿耿在心、孜孜以求。如《老子》所言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我们就算听说过、引用过,也未必把这句话转换成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航标。
心中有了做人的愿景,我们就算是开启了修行之旅。在修行的陪伴下,我们的人生旅途就会充实许多、踏实许多、坚实许多,我们就有可能成为“打不垮的小强”。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说“修行就是一场游戏”。这个游戏其乐无穷而且不需要任何条件和装备,只要觉悟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