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子路第十三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2

子路第十三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2

作者: 荷荷花 | 来源:发表于2019-04-10 10:02 被阅读0次

    时哉时哉:到了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是否全部随俗才能生存呢?并不是如此。有些做人的原则是无论至何处都不可离弃,因为那是共通之善。身处于多元价值观的现代社会,面对纷杂的看法,本章真的是立身处世的指南针。

    13.19【经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白话解释】樊迟问行仁的方法。孔子说:居家独处的时候,内心恭肃不放逸,办事的时候笃实不苟且,待人忠诚,绝不欺骗,此三者是为人之道,虽到文化落后的夷狄之地,也不可舍弃。

    【章旨】 此章论行仁要在恭、敬、忠上讲究。

    时哉时哉:本章在师生的问答中,孔子将读书人的层次分为四等,阅读本章的同时,是否该想想:我是哪一等呢?

    13.20【经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字词解释】弟:音义同「悌」。硁硁然:音同「坑」,像石头那样坚实。斗筲:斗、筲都是容量很小的容器,此章比喻器识浅陋。

    【白话解释】子贡问孔子:怎么做才可以称为有志向的读书人呢?孔子回答:自己的行为,要有羞耻心来约束,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出使外国,能完成外交任务,不使君命受辱,如此,可以称得上是有志向的读书人了。子贡说斗胆请问次一等的读书人?孔子回答:宗族的人称他是孝子,乡里的人称他能行弟道。子贡说冒昧请问再次一等的读书人,孔子回答:说话,必定守信不移,做事,必定坚持到底,虽是不能变通,像石头一般坚实器量浅霞的人,然而也可以称为再次一等的读书人。子贡最后问他心中想要问的问题,说当今的从政者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孔子叹息的说:噫!只重视自己利益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是读书人呢?

    【章旨】 孔子论读书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德为本,以能为末。

    时哉时哉:说到「狂」,你会想到什么形象?此处狂不是发狂,更不是疯狂,虽然狂狷两者都不合乎中道,但狂者有进取心,狷者不为不善之事,都是可取的人才。

    13.21【经文】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白话解释】孔子说:如果找不到心性、言行都能做到不偏不倚、符合中道的的人一起共学,那就和狂者或狷者一起共学吧。狂者,志向高大而行为往往狂放不拘,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有时候超过中庸;狷者,节操耿介而行为比较拘谨保守的人,守节无为,应进而退,有时候或不及中庸。

    【章旨】此章疾时人不纯一也。

    唐老师在敦化提问:1、中行者不是有時也進取,有時也有所不為嗎?

    2、 中行者進取的時候,就成為狂嗎?當中行者有所不為者,就成為狷者嗎?

    3、狂者讓他不狂是否就成為中行者?狷者讓他不狷,是不是就成為中行者?

    4、 本章大主旨在講什麼?

    谢秋莲:老师好!学生试答今日问题,请老师批评指正

    1、中行者不是有時也進取,有時也有所不為嗎?

    答:是的。中行者看时机,该进取时进取,该不为时不为,如孔子和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而狂者一味进取,狷者洁身自好,可该出手时不知出手,都是不懂看时机、不合中道。

    2、 中行者進取的時候,就成為狂嗎?當中行者有所不為者,就成為狷者嗎?

    答:狂者狷者都有所偏。而中行者进取是中,待时而动也是中。

    3、狂者讓他不狂是否就成為中行者?狷者讓他不狷,是不是就成為中行者?

    答:狂狷者往中道调,不是让狂者不狂,而是教他该狂时狂,不该狂时不能狂;让狷者在该狷时狷,该狂时得狂。

    4、 本章大主旨在講什麼?

    答:老师说此章是在疾时人不纯一。这是不是在说时人没有见地,不真诚,喜欢当好好先生,也喜欢别人是好好先生。好好先生貌似中道,实为乡愿,其实是私心,讨好人谁都不得罪。有见地的人不如此,宁肯取狂者和狷者,虽有所偏,却是忠信之质,如有明师教导、善友切磋,还有望走中道。

    立新:老师好!学生试答今日问题,请老师批评指正1、中行者不是有時也進取,有時也有所不為嗎?答:是的。中行之人会掌握时机,该行就行,不该行则止。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2、 中行者進取的時候,就成為狂嗎?當中行者有所不為者,就成為狷者嗎?答:不是。狂者狷者只是中行者行中的一个面相。

    3、狂者讓他不狂是否就成為中行者?狷者讓他不狷,是不是就成為中行者?不是。狂是进取善道,狷者是守节不为,狂狷都是不懂有所为,有所不为。

    4、 本章大主旨在講什麼?答:答:如做不到中行,要向善守节。

    孙竞:我们应当以中道智慧为核心,依什么时机和对象,做最符合时宜的事,俗话说:随机应变。其余都是名词和表象。

    学生在此章中领会,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任何人处学其优点,再严于律己,观察因果,做最适合的事。努力把自己往中道的见地去调,去除做任何事必然要如何如何的执着,以最佳利益他人的结果为导向,随机而变,该狂则狂,该狷则狷。

    翰光:1、中行者不是有時也進取,有時也有所不為嗎?

    是的,中行者的定义不只是居于中间才叫做中行者,而是该进取时进取,该不为时不为,懂得随机应变又不违背“道”的原则才叫做中行者。

    2、 中行者進取的時候,就成為狂嗎?當中行者有所不為者,就成為狷者嗎?

    不会,当中行者進取或有所不為的時候,行相上看像狂者、狷者,但内涵是不同的,中行者懂得随机应变,不被外境所困,也不会食古不化,子曰:“君子不器”

    3、狂者讓他不狂是否就成為中行者?狷者讓他不狷,是不是就成為中行者?

    不完全是,关键要让他了解清楚狂者、狷者的内涵及发挥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时机选择适合的行为。

    4、 本章大主旨在講什麼?

    择师择友的原则及次第。

    唐老师:依秋蓮老師的為基礎,就可以做體會各家所說。

    时哉时哉:恒心有多重要呢?事业成功需要恒心、累积财富需要恒心、读书需要恒心,可曾听过算命也需要恒心?怎么回事呢?看看这章《论语》的内容就知道了。

    13.22【经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白话解释】解法一 孔子赞叹南方人有两句成语:「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意即人若是没有恒心的话,不可以为他人卜筮,南方人说得太好了。孔子又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意即像这种反复无常心意不定之人,由于没有恒心,心意变化太大,常承受羞辱。像这种无恒之人,易所不占。

    解法二 孔子赞叹南方人有两句成语:「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意即巫医不能治好无恒的人。孔子又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意即像这种反复无常心意不定之人,由于没有恒心,心意变化太大,常承受羞辱。像这种无恒之人,易所不占。

    解法三 孔子赞叹南方人有两句成语:「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意即无恒的人,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又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意即像这种反复无常心意不定之人,由于没有恒心,心意变化太大,常承受羞辱。像这种无恒之人,易所不占。

    【章旨】此章明恒心的重要,先举南方人两句成语称其为善,后就易经恒卦九三爻辞,显示无恒者一事无成,占之无用。

    唐老师:恒心既然這麼重要,請問恒心的修學法為何?

    谢秋莲:恒心真的是不容易,回顾岁月,没能坚持下来的东西太多了。为何不能坚持,回过头想想,多半是懵懵懂懂就去做,遇到困难就会逃避,觉得可能不值得去坚持,或者觉得坚持不容易,不愿去突破。因此,学生在想,首先是否还是见地的问题,认识到位了、方向认定了坚持就有动力了。

    孙竞:恒心的修学,想来除了我们自己一定要不断努力,日日警惕,发起大愿,猛历落实的同时,更需要外在善友的影响、提醒,更需要老师的引导,从而在修学中得到真实利益,不断乐在其中,以至于乐此不疲,形成这个乐的习惯,或许就会更好地坚持下去。

    海燕:恒心很重要,其修学法每人也能说出一二。就个人而言,以前做事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想起也是很惭愧。但现在有了这个团队,有了老师引领,随时的点拨,氛围的熏染,都会提醒自己不可懈怠。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的喜乐心也渐渐增多。道路很长,目标还很遥远,但相信,慢慢往前走不后退就会有收获。

    唐老师:恒心的修學法可以是:興趣、熱情、法喜、師友攝受、 小目標的完成對較大目标生起信心。

    时哉时哉:见解卓越与众不同的人,能跟人和谐相处吗?为了与人和谐相处,是否必须放弃自己的立场随顺大众呢?面对这样两难的问题,看看可有解决之道。

    13.23【经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白话解释】孔子说: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他的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章旨】本章孔子将和与同辨别清楚,说明君子、小人与人交往的气象不同。

    唐老师:1、 見解與人不同要怎麼和?

    2、 為什麼共同看法有時反而合不來?

    3、 比丘的六和敬不是有一個見和同解嗎?

    谢秋莲:1、 見解與人不同要怎麼和?

    答:见解不同也可和。如何和?依礼而和。恭俭庄敬,依礼进退应对,一部常礼举要便是身随俗心不随俗、趋吉避凶的妙法。

    2、 為什麼共同看法有時反而合不來?

    答:人的个性禀赋不同。见解相同的人,对对方往往有更多的期待,更期待方方面面的一致,而会更容易看到甚至放大对方的过失。

    3、 比丘的六和敬不是有一個見和同解嗎?

    答: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与大众的相处。而见和同解是对有共同目标团队的要求。如果一个团队的见解不一致,各有各的心思想法,就不仅不能劲往一处使,甚至反而力量互相抵消。

    孙竞:1、 見解與人不同要怎麼和?

    答:和也可以理解为不侵犯,不妨碍,忍让并尊重他人,让大众顺心。而不是做什么都要求完全一样。只要做到求同存异,一切以礼相待,再以正确的知见和利人的言行逐渐把事办好,成果斐然,使人身心获益,团队和睦,感动人心,见解也会逐渐调和。

    2、 為什麼共同看法有時反而合不來?

    答:比如,“他有过错就要大声呵斥他才会改”,“霸权主义至上”这样的看法,尽管相同,人与人,国与国当然会难以相处,争斗不休。因为不是正知见。共同看法要合得来,要建立在看法具备足够内涵的基础上,比如都以礼义仁爱为内涵和修学目标,则会越发趋于和睦。

    3、 比丘的六和敬不是有一個見和同解嗎?

    答:见和同解既是团队建设的基础,也是希望最终达到的目标,是以果推因,应该如此做的思维,团队建设之初,要对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建立共识,才能众合一心地努力奋斗,也要设立团队共许的方式方法,规章制度,才能约束和管理团队,让团队井井有条的运作起来,成长起来。

    我们要以每个人都达到圆满正知见,这是团队建设最初的理想目标,而未来达成这个目标,也就是达到了圆满的见和同解。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知道现实中的个体情况总是不同,团队中每个人的习惯,认知、家庭情况均有很大差异,总是需要不断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个人的想法,忍让谦和,相互帮忙,相互指导借鉴,则和而不同,则百花齐放。

    想一想,念佛往生即是见和同解建立共同目标,而到了极乐世界,诸上善人共会一处,共同修学佛智,以广大行利益十方,乃至皆成无上正觉,即是达到见和同解的真是样貌。

    立新:1、 見解與人不同要怎麼和?答:见解不同依礼来和。人的行为是受知见影响,如果没有礼,无法和谐相处。

    2、 為什麼共同看法有時反而合不來?答:一是看法虽然相同,如果没有谦逊 ,可能会争高低,就合不来。看法就是知见,有错误的知见和正确的知见,如果两人都是错误的知见,有可能也合不来。

    3、 比丘的六和敬不是有一個見和同解嗎?答:是。只有建立在见解相同(经律论)的基础上才能修。

    海燕:感恩老师提问引导,学生试答,请老师批评指正

    1.見解與人不同要怎麼和?

    答:见解与人不同时,应观待他人的见解是否利益大局利益团队,再善巧地去和谐团队。若他人见解有利于大局和团队,则无须争功显耀,于随喜中融入自己见解。若他人见解不利于大局和团队,可依礼善巧分析其利弊功过两端,于他人心服口服中再提出自己的见解,既让他人接受,又能更好更合理地推进事情发展。

    2.為什麼共同看法有時反而合不來?

    答:持共同看法的人,也分两种人,一是志同道合者,一是同流合污者。

    志同道合者,若持共同看法时,那份默契、欢喜自不待言。但毕竟每人习惯等的不同,做事方式会有些出入、摩擦。不过即使做法不同,他们定也能以大局为重,和谐一致。

    而同流合污者,往往因名利所趋会抱团取暖。表面上貌似看法一致,私下里却有着对名利的精打细算,毫无大局观可言。倘若利益有失,即使看法相同,也会为了得失上演种种争斗戏码。

    3.比丘的六和敬不是有一個見和同解嗎?

    答:比丘六和敬中的见和同解,学生只能在字面上粗浅地理解。只知,一个团队若能依此修行,达此目标,其境界一定殊胜无比,个人在其中必受益无穷。

    时哉时哉:一个被全乡都讨厌的人,或者被全乡都喜欢的人,你能别具一只眼,看清楚此人的善恶吗?众口铄金,谈何容易。这时需要此处孔子所说的观人法。

    13.24【经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白话解释】子贡问孔子:假使有一个人,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未必可以相信他是好人。子贡又问:假使此人一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未必可以相信他是坏人。与其随着乡人的好恶来判断这个人是好人或坏人,不如亲自观察,乡人之中的善人喜好他,恶人讨厌他,然后相信他是好人,比较可靠。

    【章旨】此章孔子言取人当视其真实善恶来评断。尤须善人好之,恶人恶之,才是真好人。

    唐老师:1、 鄉人都喜歡他,什麼情況下是好人?什麼情況下是壞人?

    2、 鄉人都討厭他,什麼情況下他可以是好人?什麼情況下他可以是壞人?

    3、 鄉人的善人都討厭他,鄉人的惡人都喜歡他,他真的是壞人嗎?

    4、 鄉人的善人都喜歡他,鄉人的惡人都討厭他,他真的是好人嗎?

    以上在直播都有解答,但沒有這些正因,孔子說的答案會不會生起子貢的比量呢?還是伺察意?

    6、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什麼這個答案不說理由呢?

    7、 子貢是善於观人者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8、 孔子的答案沒有理由,子貢會懂嗎(生起比量)孔子怎麼知道他懂?

    谢秋莲:前四个问题,老师的直播中有提及,学生把视频地址分享如下,建议学长们先自己看,更有觉受。学生试着回答其他几个问题,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5、答:沒有老师所说对前四个问题的正知见为依据、正因,孔子所说的答案对我们就不会如子贡一样能生起子贡的比量,不能如子贡一样推比观察,正确分辨人之善恶。

    吾等凡夫都是在用伺察意来认识境界、都是似比量的非量,是错误的推论,比如看到山中雾气升腾以为是烟而以为起火,其实只是雾而已。又比如我们看人,认为这个人好与不好,没有智慧和阅历做依据,侥幸对了,也只是伺察意臆中而已。

    6、 答:孔子为什么只说答案不说理由——孔子只说其然而不说所以然,是他知道子贡已经知其所以然了吧。

    7、 答:子贡是善观人者,为何还会这么提问——知人难,即使聪明颖悟如子贡,要看清所有人也非容易之事,比如子贡对老师诛杀少正卯就有过不解。又或者,老师说过,问问题有好几种,一种是自己有疑惑而问,一种是自己有想法来找老师印证,还有一种是自己懂但代人发问,好让其他人也懂。有没可能是当时人或者是其他师兄弟对乡愿之类的人以及少正卯这样的“公知”有错误的认识,因此子贡来发问,请孔子廓清认识?

    8、 孔子的答案沒有理由,但子贡应该是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子贡曾经问过老师“君子有没有好恶”,孔子说有并列举之,随后老师反问子贡,子贡也列举了自己的好恶。子贡既然知道君子有好恶,入世做利他事业时自然会得罪小人的利益,不会为小人所喜欢,因此一乡之人皆恶之未必恶,一乡之人皆好之未必善。

    唐老师:上述秋蓮老師推理的很好,愈推理而得到答案,对這個答案越有觉受。古書都是扼要的記戴,因為是竹簡。或许很多的推理過程都被省略。如何知道呢?

    13.25【经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白话解释】解一(说作说话解) 孔子说:跟君子共事容易,但是跟他说话不容易。因为所说的不合道理,不能说服他。至于君子用人,会衡量此人的能力而器用他,不求完备于一人,所以容易事奉。反之,很难跟小人共事,但容易说话,因为所说的不合道理,也能说服他。至于小人用人,则是求全责备,所以难以共事。

    解二(说作取悦解)孔子说:跟君子共事容易,可是难以取悦君子,因为取悦君子不合道理,君子不悦,所以难以取悦。小人容易取悦而难以事奉。因为取悦小人虽不合道理,小人也会喜悦,所以容易取悦于小人。至于小人用人是求全责备,所以难以事奉。

    解三孔子说:君子厚重缄默,不轻易说人长短。如果在道义上不宜说,不以终日不出一言,似乎深沉不可测。然而用人平易近人,绝不苟求。小人相对喋喋然,议论蠡发,不合义之言也说,而且在用人时,求全责备,非常苛刻。

    【章旨】此章论君子、小人风格不同。

    时哉时哉:儒家的君子以礼修身,是否活得很不自在又拘束总呢?让我们看看孔子如何描述一位君子的心态。

    13.26【经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白话解释】君子心中没有拘束,对人则不傲慢;小人与君子相反,对人傲慢不恭,对名利患得患失,又何曾安泰?

    【章旨】孔子分辨君子与小人气度的不同。

    时哉时哉:仁的含义太广,学仁不容易,刚毅木讷与仁相近,可以由这四者学起。

    13.27【经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白话解释】孔子说:刚强不屈、果敢、质朴率真、言语迟钝,此四者近于仁道。

    为什么刚、毅、木、讷这四者近于仁道呢?因为一个刚正的人,能公正无私,而仁者无私,所以刚近于仁。毅,一个有毅力的人,遇到任何事,不会问法律上是不是要求他去做,也不会管做了以后有没有报酬,他所想到的,只有他的伦理身分该不该做,做了以后对社会道德文化,有没有正面的影响,如果这件事,是他伦理身分内该做的事,对世人又有益处,他便会毅然决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去做,而“仁者必有勇”,一个真正的仁者,为他人着想,所作所为都是为人谋福利,所以毅近于仁道。木,一个质朴率真的人,他认为不可行的事情,即便杀了他的头,他也不肯做,而仁者不崇尚华饰,不仁的事情也绝不为,所以木近于仁。讷,一个德行高尚之士,不在于会说话,而在于能力行,因言语很容易说出口,容易讲得很高而不切实际,所以君子希望自己言语迟钝些。

    【章旨】刚毅者不会令色,木讷者不会巧言,所以此四者近于仁道。

    时哉时哉:1.虽然刚毅木讷近仁,但子贡、宰我是口才很好之才,难道不近仁吗?

    2.既然可以各种面向来近仁,何必一定说刚毅木讷近仁?

     

    时哉时哉:如果有人问你:“怎么样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知识分子?”你会怎么回答呢?很有学问、能力强、了解世界局势就算吗?或者凡是用脑力工作的人,例如:作家、大学教师、科研工作者,都是知识分子?

    13.28【经文】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字词解释】切切偲偲:音同“窃思”,互相劝勉。

    【白话解释】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称为一个读书人呢?孔子以当时常用的谚语回答子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意即朋友之间,相互劝勉,以道相交,不使对方为非做恶。而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讲究的是态度和悦。

    兄弟属于天伦,朋友在五伦中是道义的结合,所以相处各有其道。了解这个道理,能以敦伦尽分,便是读书明理之士。

    【章旨】 孔子答复子路之询问,说明士人的素行。

     

    唐老师提问:1、今日之下以讀書會的方式,算不算朋友之間相互劝勉?

    2、 現在家庭多是一胎化,沒有兄弟,如何作到兄弟怡怡?

    3、 朋友怡怡、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切切偲偲可不可以?

    谢秋莲:老师好!学生试答今日问题,抛砖引师长、学长之玉:

    1、今日之下以讀書會的方式,算不算朋友之間相互劝勉?

    读书会还要看是读的啥书,如果是以经典内涵为中心的读书会,正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互相劝善的最好方式。

    2、 現在家庭多是一胎化,沒有兄弟,如何作到兄弟怡怡?

    “事诸兄,如事兄。”没有亲兄弟,还有堂兄弟、表兄弟,再往大了说,孝经说“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兄弟怡怡是告诉我们悌的道理,要兄友弟恭、和睦相处。在集体生活中,敬长爱幼,弟子规说“财务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财物上不计较、善于管理情绪,方能怡怡。

    3、 朋友怡怡、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切切偲偲可不可以?

    朋友也有怡怡的一面,兄弟也有切切偲偲的一面,但是重点不同。朋友本身是以道义相交的,一般在怡怡的基础上才可以做朋友,以此重点在于朋友互相勉励劝善。而兄弟本为天伦,每日相处,容易发生矛盾,现实生活中,常见可以跟朋友相处得和乐,跟兄弟姐妹间常发生争执的情况,因此更需要多包容多关爱、和睦相处,这也是父母所乐见的。

    立新:1、今日之下以讀書會的方式,算不算朋友之間相互劝勉?答:首先,要看此读书会是不是有传承的明师的引领。因为人的知见影响行为。只在有明师引领下的读书会,大家提升内涵,才能做到规过劝善。

    2、 現在家庭多是一胎化,沒有兄弟,如何作到兄弟怡怡?答:虽然没有兄弟,先从堂兄弟、表兄弟中培养怡怡之情,然后再推及到朋友。

    3、 朋友怡怡、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切切偲偲可不可以?答:兄弟是天伦,是亲情,朋友是道义。所以兄弟是怡怡之情。

    唐老师:兄弟怡怡,非不切偲。朋友切偲非不怡怡。兄弟在老師座下共學或者共創事業成為事業的夥伴,需要切偲,但在家庭相处上重在怡怡。朋友相處也可以情同兄弟而怡怡,更重要的在進德修業上成為朋友,所以重點在切偲。

    时哉时哉:孙子兵法上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孔子对于战争也是非常谨慎,卫灵公问及此事,孔子选择避而不答。从本章“善人”二字可知,战争一事也要与道德教育结合。

    13.29【经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白话解释】善人治理国家,不会穷兵黩武。但受外国侵略,不能不以武力抵抗。所以平时教化人民,除了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外,应有军事训练,并以道德教育为主。如此七年之久,一旦有外敌入侵,人民能知义而御敌,并为国死战。

    【章旨】 孔子称述善人执行政事、教化人民的功效。

    时哉时哉:战争主要是思想问题,西方的兵圣克劳塞维兹说:“战争是一种强迫敌人遵从我方意志的力的行动。”既然问题在于意志、在于思想,战争相关的教育内涵中,道德思想就特别的重要。

    【经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白话解释】孔子说:没有经过正式军事训练与道德教育的人民,要他们去作战,是白白牺牲,简直是抛弃人民。

    【章旨】孔子警戒执行者,不可轻易用兵,必须经过教育、训练。

    补充:时哉大群里李海梅学长请教老师:1、什么是传统文化?2、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哉时哉:@李海梅 谢谢您的提问,让我们对此能有一个思考,兹举唐瑜凌老师课程视频「中华文化的重要–从时哉时哉讲起」中的内容来答复此问题,欢迎交流:

    我们中华文化它强调的就是这样:

    品德,品德就是替别人着想。技能,就是他生活的能力。还有,艺术,像我们故宫博物院的那些产品,像书画、漆器、陶瓷、瓷器等等这些,美好地呈现中华文化的艺术品。还有人文,就是这些气质,国民的气质。这整体来说,就是一个文化,我们中华文化所要诠释的就是这整体的内涵。它能够把人培养成很有品德的,像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像范仲淹、像欧阳修、像司马光、像李二曲这种人,就是有品德的读书人,他们是有民族的节操。

    你要知道有品德有多好呢?在商场上,老板一定用有品德的人,哪里敢用没品德的人。政治人物如果没有品德,想想看,那个政治是办出好政治还是坏政治?你的朋友如果是好品德、还是坏品德,你如果跟不良的人、滋事的人、没有品德的人在一起,你会有出路吗?这个品德多重要!维持品德就要靠见地!

    而中华文化也可以把人培养成很有技能的人,像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军事的长才,子贡就是外交的长才,冉求就是财经的长才。中华文化也可以把人培养成很有艺术的内涵,你看中华文化的艺术,你只要到故宫博物院去看,那个艺术之美,那个是可以冠盖世界!

    还有人文的气象,人文的气象,在过去汉唐时代,尤其在唐朝的时候,所展现中华文化的气象。日本人有一部片,叫做《跃马天朝血泪史》,他们说他们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中国来!到中国走了一圈,回去在日本是一个最光荣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中国的人文气象,这些品德、技能、艺术、人文、就是文化的全貌。可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品德!

    中华文化它虽然是有这么多的内涵,可是庄严中华文化的有各家,但是我们都知道,在汉朝以后的各朝代,都是以儒家为中心,儒家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儒学的“儒”,其实就是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就是“人”所“需”。就是说,这样的教育是“人”所“需”的。过去,在周礼的时候,过去管教育的叫做“师儒”,老师的“师”、儒学的“儒”。在中央管教育的叫做“延师儒”,可见这个“儒”就是办教育的,孔子就是儒学的开创者,他懂得用经学来办教育,经学才是儒学的核心,而儒学又是文化的核心。儒学当中,强调的就是十三经,十三经其实,在先前的经典,是从五经说起,最早有说六经的其实是庄子。《十三经》其实是最能从《十三经》当中看到孔子的思想。但《十三经》太多了,我们要怎么入门呢?《论语》就是《十三经》的入门、跟《十三经》的精华。在《论语》里面,我刚才说过,里面有孔子跟弟子之间的问难、阐述经义、发挥经义、乃至于如何做经的入门。

    今天网路已经是在世界流通了。那我们再问了,我们到底要在世界流通什么?对世界、全人类做出贡献,到底什么才是最好?我们文化就是在品德上让人建立品德、替人着想,在见地上开扩、在人文上培养、在技能上充实、在艺术上熏陶,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课程网址1:

    http://video.tudou.com/v/XMjQxMDg3Mzk5Mg==.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课程网址2:

    http://www.centralwonder.com/course?sn=92

    李海梅:成人如何学好论语?

    时哉时哉:@李海梅 这个问题相信对大家都很有帮助,也希望大家一起集思广益,提供您美好的意见。在此先抛砖引玉,举出几点: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习中保持喜悦,找到快乐是很重要的。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无论是从什么程度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都要互相切磋琢磨,所以即便是成年人也要有读书会。

    3.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读书难免也会有苦闷的时候,但靠着恒心是能够跨越的,然后找到其中的乐趣与成就。

    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顏淵都需要一位好的老师,我们当然也要。

    5.子路问成人章,如果能从他人身上找出优点成为典范,也是鼓励自己的好方法。

    6.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学习论语也要能够与生活结合,学习如何运用实行。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子路第十三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wg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