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两则新闻,都和鼓励年轻人买房有关。
英国一家知名智库——决议基金会(Resolution Foundation),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与研究后,“郑重其事”地拿出了一份报告,建议在25岁时给每个年轻人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8.6万元),这1万英镑被称为“公民遗产”(citizen’s inheritance),这是为了在年轻人最需要住房、教育或创业的时候,重新分配财富,缩小代际差距,缓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
无独有偶,从2016年以来,中国各二线城市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着眼点也是放在用各种购房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毕业生落户上。
甚至在最近一档央视节目里,某经济学家建言,如果年轻夫妇有这个条件,可以用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共“六个钱包”,合起来支付房子首付。
看起来无论是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大佬,还是后起新秀如我泱泱天朝,对于人生腾飞最大的牵绊认识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是否有房——
有房,从此就能无所顾忌、一跃千里、飞黄腾达了;
没房,此生都只能为此所累、苦哈哈地做房奴、从此再无远大理想。
真的是酱紫吗?
1
说一个我和我太太的真实经历:
2003年,我太太毕业,进入了当时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的超能赚钱的一家纸媒工作。
这家单位当时有一条非常吸引年轻人的福利政策:
凡是正式员工,工作1年以后,只要买房,单位就给8万元起的购房补贴,只要买车,就给5万元起的购车补贴。
当时那位颇有雄才大略的老总放言,就是要让员工能没有顾虑地投入工作。
从企业吸引人才的角度来说,这种战略部署当然没什么问题,而且描绘的这个美好愿景直击人心。
而人算不如天算,换了新领导后,福利政策说停就停。我太太刚获得拿补贴的资格,还没来得及看房,福利就突然毫无征兆地终止了。
而且对我太太来说,心理落差比同期的其他人可能更大,因为本来她本科毕业时就有机会进这家单位,如果这样,可能早早就拿了补贴买了房,可偏偏她读了研究生,而且学制3年,刚刚好就被挡在了最后一批补贴的门外。
眼看着自己的同学、甚至师弟师妹靠补贴不费吹灰之力都变成了“野猪”,说不懊恼绝对虚伪。
那时我们刚刚要结婚,当时我们买的房子总价才不到30万,首付是辛辛苦苦攒了2年,再加上家里补贴了一点才凑齐的。如果有这笔补贴,那不是轻轻松松就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了嘛。
可是时过境迁,这家曾经凭高福利吸引了大批国内最好学校毕业生的事业单位,已经颓象毕露,当年那些费尽心机招揽回来的精英,纷纷自寻出路,各奔东西。
在离职群里,彼此的区别根本不在于拿到了补贴或者没拿到补贴,而是谁毅然决然离开了体制,谁犹豫再三后才厘清目标。还留在那里的,很多也并不安心,也在绸缪未来变数。
15年后,当人生格局已经大致铺陈开时,回头再来衡量,你会发现起步时有没有买房根本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起作用的其实是其他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比如理想、比如价值观、比如坚持。。。。
2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鸡汤”视频,讲的就是对即将迈入人生新阶段的年轻人的中肯建议。
其中最打动我的一句是——
Don't let anyone rush you with their timelines
不要按别人的时间表左右我们自己的生活节奏——不用在别人认为你该毕业的时候毕业工作,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买房的时候买房,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有自己的时间表。
重要的还是创造有意义,有目标,让自己满意的人生,学会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影响、去改变其他人的人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再回到前文说的,英国智库和我国某些“砖家”不约而同都主张,先解决年轻人的住房压力再敦促他们去奋斗,要为年轻人的奋斗起步线扫清障碍。
但其实,住房压力只是外界环境设下的一个圈套,拖住你的脚步,碾压你的信心,摧毁你的希望。
真相是,完全没有什么外界的东西,可以阻止你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当年眼巴巴地看着太太报社里的朋友们拿着住房补贴买了房,感觉好像被一套房划分了层级界限,我们也努力攒钱买房,努力向社会标准看齐。
时至今日,我们又回到了没有房的状态(旧文:《卖房记》),再回味一下这些年的心路,我们发现房子根本不是评估幸福的关键指数,反而是因为我和太太各有各自热爱的事业,才都觉得自己活得充实、自在、有价值。
当然,我并不能让大家都来效仿我的思路,不买房租房住,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我想说的是——
一个成长中家庭,如果全家焦虑目标都集中在房产上,会传递一种怎样的心理暗示呢?会不会让我们的后代一代又一代陷入一种焦虑轮回呢?
每一代人还在年轻时就在为自己的房子操心,年老时候又为后代的房子操心,除了房子没有大事,这样真的能算成功的人生吗?真的能活出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吗?真的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个经典段子,调侃说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买不起一套北京的学位房,有网友神评论:如果清华北大毕业都买不起学位房,买学位房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总是说,孩子快乐最重要,快乐究竟从何而来?
回到初心想一想,可能会有答案。
作者简介:
孙明展
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学院,统计学硕士、国际金融理财师、候选北美精算师、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专业硕导、创必承理财教育平台创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