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四少
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只见头上一页便画着两株(有些版本是四株,有争议,我个人倾向于两株枯木,因为两株枯木恰好是一个“林”字)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也有四句言词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别看这短短的四句话,几百年来,却有数十种解读,每个人好像都有充分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不仅红学家之间有争论,红学爱好者之间也有争论,今天我们来试着解一下这四句话。
要解这四句话,就不能不参照各个版本的脂批。
先看第一句:可叹停机德。相关的脂批有,甲戌本侧批:此句薛。蒙府本戚序本双行批:乐羊子妻事。
很明显,这句话说的是宝钗。《乐羊子妻》是一个历史典故,出自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之中的《列女传》。说了一个叫乐羊子的人被妻子劝学的故事,所谓“停机德”就是乐羊子妻以中断纺织为例要丈夫坚持治学,方能成功,而如果半途而废,就像割断那些正在织的织品一样,就无法织成布匹。反观到红楼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是在说宝钗劝宝玉进学之事。
原文的脂批中也要透露了后三十回的一个回目,即“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其实即是宝钗劝宝玉一心向学,考取功名,可惜宝玉最后“抛妻弃婢,悬崖撒手”。
无论从过去还是现在来看,有这样“停机德”的妻子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宝钗的这句判词前面却用了“可叹”两字,从原文我们知道,宝玉是不喜欢读书的,宝钗每每有意劝谏,宝玉就不给她好脸色看,甚至下逐客令。也就是说,她的“停机德”对宝玉不适用,宝玉从来就没听过,所以可叹。
再来第二句:堪怜咏絮才。甲戌本侧批:此句林。第一句说了宝钗,第二句自然要说黛玉。“咏絮才”我们在原文可以找出对应。
原文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作了一首咏絮词《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倦,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词作完后,众人都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最后评诗的时候也说:“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我们知道,这首词是林黛玉感怀自己命运的遭际之语。粉堕、香残分别用了西施和关盼盼的典故,以此表现黛玉孤寂悲愁的情绪。
黛玉自幼寄居贾府,先失弟,后丧母,又丧父,一家四口最后仅剩她一人。除贾母外,少人疼爱呵护,更无人护佑周全,加上她自幼多病,故常生悲戚之感,所以用了“堪怜”二字。
接着是第三句:玉带林中挂。蒙府本双行批:此句林。这依然是说黛玉,这句话不仅隐了黛玉的名字,且暗示黛玉的结局。这里先不说,我们不妨与第四句合在一起解读。
第四句是:金簪雪里埋。甲戌本侧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这句话是说宝钗无疑,但这条甲戌本的脂批历来有颇多解读,这条脂批是对三四两句的批语。“皆非生其地之意”到底什么意思呢?
其实很好理解,我们知道玉带本是束腰之物,但此处一围玉带却挂在了林中;金簪是一种头饰,但此时却被埋在了雪里,所以说它们是“皆非生其地”即它们没有发挥各自的作用,没有待在本来该待的地方。
我们联系原文不难得出的答案是,宝钗本来是为待选入宫一事进京的,但最后落选,因而嫁给了宝玉,而她对宝玉的“停机德”又不受宝玉待见,所以是待错了地方。黛玉是绛珠仙草,为还泪而来,本与宝玉有一段木石前盟的姻缘,但却被落了选的宝钗插足,最终没能跟宝玉续前缘,因而也相当于是待错了地方。
关于三四两句,还有一层解读就是二人最终的生死命运。关于“玉带林中挂”最容易让人想到的黛玉的结局就是上吊身亡。但这一说法被很多红学家及红学爱好者否认,认为黛玉这样的人儿不可能选择上吊身亡这种死法。如果黛玉是上吊而亡,那么“金簪雪里埋”即是指宝钗死于一个雪天,即死于冬季。
还有一种比较靠谱的解读认为,这两句话并非说二人死亡一事,而是从宝玉的视角去理解的,所谓“玉带林中挂”是指宝玉思念挂念黛玉,对黛玉念念不忘。而“金簪雪里埋”说的是宝玉冷落宝钗。所以后文红楼十二支曲子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语,一个“空对着”对应了“雪里埋”一个“终不忘”对应了“林中挂”。
我个人的看法要综合以上两种,即这两句话既是二人生时与宝玉关系的真实写照,但也预示着二人死时的情景。联系关于画的文字描述,黛玉的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请注意“悬”字,似乎暗指黛玉悬于木上,但这也并非是说黛玉一定是上吊而亡。
黛玉是西方灵河岸边的绛珠仙草,本不属于人间,她悬于木上似乎预示了她最后泪尽而逝,魂归离恨天的结局。
宝钗的是“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也并非说宝钗一定死于冬季,也许最大的可能是宝玉离家出走后,宝钗守寡,日日年年在孤独悲凉中度过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