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放弃就等于放任。现在才明白,放弃是无可奈何无计可施后的绝望;放任是与你所要的合一,信念和意愿合一,你的焦点必须锁定在所要,对于你不要的,必须放手由它。
回想这几年,看到孩子黑白颠倒的生活,总是经常对自己说:算了,不要指望孩子能回到过去那个好学生的状态了,大不了今后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只要能养活自己也就行了。以为这就算接纳了孩子的糟糕,放下了心里的执念。现在回过头来看,发出这番感叹其实是出于无奈后的放弃,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接纳和放任。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自己的情绪状态。如果当时情绪低落焦虑烦躁,那就说明是努力无望后的放弃、投降。这种所谓的放弃只是暂时的,当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又会产生焦虑情绪,又会忍不住想要张口伸手去“帮助”他改变现状。
而真正的放任,是能真正理解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阻力,真正接纳他目前糟糕的状态,并与之共情同理,心里是平静的,是有力量感的,不会因为孩子的问题而产生更负面的情绪。
所以,只有当你放任别人创造他自己的经验,学着不再看不过眼,你才能够全然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进行抽离,挪到你要的方面去。
比如,孩子目前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不轻易认同他人的意见,晚上睡觉睡得很晚,玩手机玩游戏无法控制,这些都是他自己在创造自己的实相。这个过程中,在我们看来他的确是在荒废青春,在颓废沉沦中蹉跎岁月。但对于他来说,这也许是不得不走的弯路,在这条弯弯曲曲泥泞不堪的路上,他是会跌跌撞撞甚至头破血流。但放眼更长远的未来,这段曲折带给他的人生经验难道没有价值吗?
做父母的喜欢控制孩子的一切,源于太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看到宝贝走弯路,巴不得孩子能听从自己几十年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全盘照做,心里才安稳。其实这不过是父母自身对未来的担忧投射在孩子的成长上。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调和自己的能量,安心地放任孩子去创造他自己的经验,我要坚持练习把注意力从他的问题上抽离出来,每天学习爱不完课程和吸引力法则,认真写感赏日志,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吸引力法则说:放任别人就是放任自己。你如果不放任别人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你就无法放任自己做你自己想做的事。
正是这样,如果我不放任孩子,一直聚焦孩子的问题,那我就无法放任自己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一个焦虑的妈妈,成为连自己都讨厌的妈妈。
谨记:你越能够放任,你就越少对抗;你越少对抗,你不要的就越快消散。
放任别人做他自己,你才能够放任自己做你自己。放任别人过他要过的生活,你才能够放任自己过你要过的生活。
下班回家,看到《时间简史》被儿子从书架上抽出来放在了桌子上,书的下面是他的笔记本。
《时间简史》还是他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买的,当时他看了一部分,表示很喜欢。可是上中学后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再没有被翻阅过。每当看到这本书,他小时候的乖巧和灵气就会在我脑子里飞速掠过。今天看到这本书以这种姿态静静地在书桌上,觉得很感动。
晚上喜悦地问儿子:你今天看《时间简史》的吗?儿子用惯常的半开玩笑的语调说:那你是想多了。
面对儿子的回答我一点都不气恼,觉得这就是儿子回答的方式啊,他就是喜欢调侃啊。而静心分析,书摆在了书桌上,一种可能是的确没有看,不过是从书架上取了下来,但是有取书这个举动,也说明儿子有了准备看的想法,这对于很久都排斥阅读的他来说是一个多么好的转变啊!即便他没有看书,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那是他自己的生活,看还是不看那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不放任又能做什么呢?这样一想便欣欣然做自己的事情了。
这就是放任不同于放弃的不同情绪状态。
感赏儿子把尘封已久的《时间简史》从书架上取下来。
感赏昨天11:00,我们都各自回卧室熄灯睡觉。因为刚刚写完感赏日志,急于和老公分享。忽然听到儿子在隔壁卧室大声说:不要说话了!睡觉!竟然知道提醒我们按时睡觉了,真是自觉自律的好孩子。于是开心答应,闭嘴愉快入睡。
感赏老公中午回家陪伴儿子。
投射儿子早睡早起,身心健康。
投射明天一切好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