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挺喜欢在微信公众号中去看一些文章,觉得颇有新意,也有不同和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来讲是比较荣幸的,可以汲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毕竟自己也不是学富五车,不是方方面面都可以看的到的,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在消遣之余,我也会把这过程当做是学习。这样想会增进我对阅读的兴趣。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的看的少了,慢慢的不爱看了,慢慢的开始抵触……这应该有原因,去看一些标题,千篇一律,哗众取宠,乍一看觉得很新奇,和我们认知有偏差,点进去看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各种疑问或者反转抹黑,看完让人大脑一阵模糊,和怀疑,我不懂得是我的思想有了转变,还是其他的原因,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后来,我也就明白了,是时下的人的思想导致的这一些,我不能说很多思想是不对,但是很多我是不能认同的。
一,厚黑学。
记得前两天,我看一篇文章,标题好像是《白帝城托孤是个重大阴谋,原来刘备是想……》吧,全名记不大清了,大致意思呢就是说刘备城府极深,如何如何的脸皮厚等等,在临终之季,忌惮诸葛亮,想杀他,便以“若孺子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来试探诸葛亮,诸葛亮特别恐慌,连表忠心,刘备没有理由,便以他以托孤大臣辅政,但是留了一手,用李严去牵制他云云……此番的言论,使我们对诸葛亮和刘备有了不同的认识,这是新鲜的一面;但另一面,也摧毁了中国人的道德信仰,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别有用心,一些都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目。是的,我相信政治有一定残酷性,但是他和道德也是相互依存的,你可以去无视,但是不能否定,更加不能妄加评论和抹黑,说到底,历史也是有人来撰写的,他除了去告诉我们事情的发展过程,还有一定的教化意义的。它告诉了我们该把什么样的人当做典范去学习尊重,去传承他身上的优良品格。而不是让谁去洗白或者肆意抹黑的。
周公辅成王在古代也是佳话,成为道德典范,周公主持修订的《周礼》也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在成王成年后归政与他也是谱写了政权交接的一个优良开端,但是有的文章却评论到:周公有称王之心,只是迫于形式,不得不归政。只字片语,高大形象轰然崩塌……
厚黑,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个词开始流传,有专门的书籍和文章,也有典故,这个东西也一直存在着,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之后。特别是在政治的方面采用的比较多,当我们去看这些书的时候,里面会描述哪位大人物是如何把这一学问运用的淋漓尽致,他的脸皮是多么厚,心是多么黑,做人是多么有城府,做事是多么的有手段,最终获取了多大的成就和辉煌……诸如此类“成功”的典范,让很多人趋之若鹜,纷纷拜学研究,妄图从中能够领悟精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这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让很多人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偏移,最终对自己和这个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不能否认它,但是以它来引领思想潮流而无视道德道义这绝不是好兆头……
二,情商高低。
岳飞抗金,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人的所做所为挽救了作为汉人的尊严。但是却被当权者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在风波亭,一门忠烈无一幸存,使当时风雨飘摇的南宋政府失去了有力屏障,也让自毁长城,只知苟安的南宋王朝加剧了灭亡。对于他的死,只因他的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触及了当权者的利益和隐秘心思而被冤杀,但是其精忠报国之名永为后世传扬,永垂不朽。但是现在的一些文章则言及,岳飞之死,死于情商低!他要是情商高的话,能读懂当权者的心思,或许就不用死了等等。我看到这的时候觉得特别可笑,又特别可悲,可笑的是他得出的这个结论很招骂,可悲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人的无知和浅薄狭隘,岳飞抗金的背景是,金军攻破汴京,俘获徽钦二宗,这已经是奇耻大辱,再加上金军的兽行的对俘虏的蹂躏,使得当时当时的民族尊严损失殆尽,史称“靖康之耻”,这一段历史人真的不忍心去看,太残酷,太糟心,在这样局势严峻的背景下,岳飞扛起的抗金大旗维护了民族尊严,树立了民族气节,行的光明正大之举,却为无耻小人所害,这是一个可悲的结局,但同时也是可敬的,岳飞宁愿死不自污,坚持贯彻了自己的信念,这是他留给后人的财富。是的,还是那句话,你可以无视这一些,但是不要用浅薄的思想,狭隘的胸襟去否定这一切,如果情商高为了苟活就要放弃自己的初衷和信念,那我宁愿情商低,做好自我。
思想的传承影响的不仅是己身,可能是几代人,甚至是一个时代。一个正确的三观在无论何时都尤为的重要。是的,现在的大家都特别狂热,没有人能冷静下来想这些,即使有,那些成功者会告诉你,你没成功,你说的都是放屁…即使如此,那有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