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作者: 奎好 | 来源:发表于2018-07-21 11:02 被阅读1515次
    记一次沐千座谈

    说起艺术生备考,少不了的会有应试与非应试的说法,为了在短时间内培养能力,必须有一套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方法,才能通过刻意练习来获得能力。

    但是因为训练方法的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经常会听到考前班应试,套路,模式化等等的说法,但同时也因为考前班的这种集中式训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实力强劲的艺术生,那么,到底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其实,艺术生在基础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提高的就是心眼手合一,就是通过不断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将心、眼、手三者达到一种高度连接的状态,将画者的感知,观察和表达变成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

    越是应试的套路教学,就越偏向手上的操练,而缺乏对观察的要求,使得感知的部分,自然就训练得少之又少了。在我看来,真正的基础教学,应该是更多的从感知力出发,去通过观察方面的训练,来达到手头自然而然的结果。这正好是与所谓的套路应试相反的训练路径。也就是说,方法不同,路径不同,最后出来的结果也会不同,有一些训练的技巧,只是一个空架子,而有一些训练,是在练就真本事。

    我自己的体会是,一切训练都得从观察训练开始,画画的人,必须有独到的眼,我们常说,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的确如此,我们正是通过眼睛的观察,来获得这个世界的信息,因此而产生某种内在的感知,而作为画者,就可以将这种感知表达出来了。所以对眼睛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是重中之重的训练。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那到底有哪些训练手段是容易模式化,容易僵死,容易套路应试呢?

    【1】作画过程不注重整体。

    “整体”到底有多重要?“整体”这个词其实是每一个艺术生都会听到可能麻木的词汇,因为其实每一个老师都会将这个词挂在嘴边。因为整体观察才能整体作画,才能看到正确的关系,才能把能力培养起来。

    徐冰老师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件作品细微处的体会,通过交换感受的点滴小事,使我们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的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使学生具备从事任何领域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文化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最终解决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水平问题。”徐冰老师讲的“整体”其实就是从学画的开始,就要培养的,因为一个初学者,他的观察方式是比较局部的。所以训练整体,就是首要任务。

    而往往,老师的要求程度,会决定了这个孩子的执行程度,因“整体”恰恰是初学者最难贯彻的意识,它相当于是每一个艺术生的终极目标,所以很多孩子会因为难,而偷懒。

    大家都知道,对于考试来说,判卷老师只能看到一张试卷的最终结果,而作画者的绘画过程是看不到的,所以这就容易让人有种直奔结果的想法。也就是说,结果需要什么,就去练什么。

    因此,很多孩子在训练的初期,都是很难明白整体观察整体作画的重要价值,经常在老师的不经意间,任由自己的性子来作画,喜欢从一个局部开始慢慢扩散,想画哪里画哪里,最后将整幅画面画完,看起来好像还不错的样子,但是明眼人就能知道,这个作画过程其实有问题,因为局部作画导致的问题会有:形准度问题,构图问题,画面平均,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体积感和空间感不强,结构不到位等等。它所引发的问题,哪一点,都是硬伤。

    所以老师对整体作画要求的程度,决定了孩子掌握的程度。很多因为考前班里训练的孩子较多,老师在要求上面不严,所以容易对这个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画面效果还可以,就不去追究了,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让孩子习惯成性,改起来容易费劲。

    而整体作画的意识,往往是在难度越大的时候,越体现价值。一般孩子初学所练习的内容都非常简单,往往整体作画与局部作画,孩子们自己看不出来效果上面的差异,但是越往后发展,两者之间的上升空间就越发明显了。比如从考附中来说,考试内容是八开纸的石膏头像,因为纸张小,难度系数不高,局部用眼还能顾及过来。但是孩子一进附中,就得换成大一倍的四开纸,从石膏头像练到石膏胸像,观察的内容也放大了一倍,这个难度系数就完全不同了。

    而且有的孩子也会通过表达方式和反复训练来达到一幅画面表面上的整体效果和能力,即使他侥幸考进附中,但由于初期整体观察意识不够,浪费了很多时间去调整。因为附中老师特别强调整体,前期会有很多要求强调作画过程,如果没有训练到位,进了附中会非常辛苦。

    当然这不仅仅是学习上面的问题,局部作画引发出来的性格,观念,为人处事的问题也将是一系列的,为避免文章过长,以后有机会可以好好阐述这方面内容,先略过。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2】画素描,拿笔测量起形。

    一般孩子在学习素描石膏头像的初期,眼力是非常不精准的,很多时候连最大关系的比例都看不到位,很多老师会教授一个办法,就是拿笔测量。其实最最开始,用笔测量的方法是有用的,因为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矫正一些大的比例问题,很容易让孩子馋到甜头,最后乐此不疲。而有的老师会非常强调用这个方法起形,的确,这样会在初期阶段,画面看起来没有那么惨烈,可孩子们一旦养成习惯,改掉就变得非常难,因为这个方法的后遗症不只一点点。

    拿笔测量的方法归根结底,是为了弥补用眼观察的不足,当用眼观察误差在两公分以上时,拿笔测量真的比直接用眼更准。但是要想让误差缩小到一公分之内,这个方法就不好使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有好几个方面:

    1.我们的手拿笔需要腾空对着石膏头像测量,其实手在腾空伸直的过程中,很难保持固定姿势不动,所以手上轻微的颤抖就能让很多答案变得模糊不定。

    2.其实我们用笔测量的过程中,是需要自己的眼睛来判断结果的,那么这个时候的结果也是非常随性的,只能估计大概的值,这里面的误差可想而知了。

    3.我们正常人看东西是双眼观察,但我们用笔测量的时候,其实是眯起一只眼睛,只用一只眼睛看,所以结果有偏差自然是在所难免了。

    4.测量过程中,往往是将手中的笔移动,来获得两个信息的比值,其实在移动的过程中,我们很难保证行动轨迹,所以精确度根本没有。

    5.作画离对象越远,拿笔量的精确度越低。这个道理相当于就是将自己的眼睛作为顶点,眼睛到石膏像的距离为直线,手上的一点微颤,到达石膏像的距离越远,误差角度就越大。

    所以种种原因可以想见,拿笔测量的方法,只是拿来哄哄初学者的把戏,要想把形画准,还得老老实实训练眼力,因为眼睛训练到精微时,能观察出一毫米之内的偏离,而想把一个石膏头像画准,恰恰是需要练就到此等精微之处能力才能达到。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3】画素描石膏头像,在画面上用辅助线起形。

    辅助线起形的方法,其实也是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很常用的方法,一张石膏头像的脸上,遍布着密密麻麻,横七竖八的辅助线,看着有点像在做数学题呢(捂脸),就感觉,好好的一个感性的作画,变得如此的理性,莫名变得有点痛苦麻木了。

    其实作画的过程中,辅助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我想说,辅助线这个东西,不是不能画,而是不能密密麻麻画在纸上,是画在作画者心里。一旦辅助线上纸,整件事情的性质就完全更变了,原本是感受对象精气神的时间,就完全转变成为了一件生硬刻板的测量数据的时间了,想想看,这两者之间的差,将是多么巨大。一个走向内心的感知,而另一个却步向麻木的边缘,这就是为何说,考前班训练在扼杀一个个美术生的天性,因为方法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所以在我看来,在训练起形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初学者学习的短时间看起来效果很好,而教授这样的方法,其实辅助线对初学者的危害,远远不止这样的简单。

    我再来总结几点:

    1.一般我们在纸上画上辅助线以后,我们就会自然地去认同那根辅助线的位置,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会对这根辅助线非常信任,认为我们是通过观察两者之间的位置得到的结果。

    2.然后我们通过方方面面的关系的局部测量,将辅助线画在纸面,最后达到一个综合的,笼统的位置,那个位置,就是我们所谓的形。其实我们还是会发现这个形好像跟看起来的感觉,不那么一样,不那么舒服。这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每一根辅助线的精准性。

    3.即使我们再如何借用辅助线,也有可能会漏掉想不到的那一根,可能这根线就决定了某个至关重要的关系,所以很多考生会选择去背,去记,去通过多画,来达到对一个石膏头像的熟悉。但是我们总会要画新的石膏。

    4.其实画得像不像这件事,辅助线说了不算,像不像的判断,我们天生具备,只要看过一眼石膏像的人,连完全不懂画画的妈妈都知道,我家孩子画得像不像。原因为何?就是这份感觉与生俱来。只是孩子跟妈妈的区别在于,孩子能说出所以然来,而妈妈却不能。所以专业与非专业,差的不是对像与不像的判断,而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5.因此,对于判卷老师来说,形准不准,根本不需要坐到考生的位置,拿着画对着石膏好好比较一番。准与不准,只是一眼的时间。

    6.那我们的辅助线是为了什么呢?其实频繁地使用辅助线的方法,是一条不归路。因为辅助线永远也到达不了心里感知上面的认同,只会让观察者被一根根的辅助线遮挡,看不见原型而发现不了真正的问题。

    7.辅助线起形会成为一种习惯,到了真人像训练的过程中,这个满脸辅助线的画面其实非常破坏对模特的形象感知,往往会变成一种制约,让自己越来越束手束脚。

    所以我说,辅助线还是画在心里吧,有没有发现高手不做辅助线?不是他们不做,只是那些都在心里行走,不是因为他已经变成高手,而是因为辅助线到达不了感知的范畴。

    其实辅助线只是起形阶段的一个小小方法之一,帮助起形的方法还有好多好多,但即使知晓所有的办法,也可能会起不准形,原因不在办法不够多,而是在于作画者并不清楚自己不像在哪里而不知采用什么方法。

    所以归根结底,还得是感知在引领观察,作画者如果感知上面不精,很难发现形的具体问题点,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让形准确。这里面需要大量老老实实地刻意练习,这其实是每一个作画者训练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4】画速写之前先起草稿。

    很多老师在教初学者画速写时,会强调动态的重要性,而为了把大动态画好,而要求学生起动态草稿。等草稿起好了再开始作画,其实这也是一条不归路。

    原因有以下几点:

    1.所谓的动态草稿,其实也是一种辅助线,辅助线的确可以帮助一开始对形体动态的把握,但是还是之前说的,一旦辅助的草稿上纸,就成为了一种制约,它容易变成一个框框,框住作画者的感知,在害怕偏离草稿的位置,而拘束起来,画面的生动性就大大降低了。

    2.有了辅助的草稿,初学者的确会感觉更加从容,至少不用担心比例动态上面出现的大问题。达到看起来还可以的假象,如果让其去掉辅助线作画,孩子往往会心里特别没底,很不习惯。也就是说,久而久之,辅助线草稿会变成一种依赖。

    3.其实速写这个概念是中国才有的,在国外,素描速写是不分的,速写概念的提出,就是来强调一种快速记录对象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由局部生发到达整体画面效果的训练方法,其实就是去练就短时间内记录对象的能力,所以顾名思义,要的就是快。

    4.想象一下,当我们来到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头人头攒动,一些特别生动的体态其实只有一瞬之间,要想记录这个画面,需要快速捕捉对象的能力,如果我们先画几根辅助线准备一下,画好的片刻,对象早已更改姿势了。

    5.现在考前班训练,都是模特一动不动待在那里,孩子们开始有条不紊的画着,但为了将来实用的角度,一开始的训练就应该苦一点,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少一点一开始的便利和依赖,多一些对眼睛观察和要求,将来会发现,自己走得更远。

    所以呢,从应试的角度上来说,画速写起草稿影响不大,但从能力的角度上来说,肯定是辅助的东西越少,越练能力的。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5】速写最初的训练,在表达方式上面,随自己喜好。

    很多有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应试速写在表达方式上面有好几种风格,所谓线性速写,线面速写,光影速写等。因为很多考前班的老师各有自己擅长的表现风格,所以在教授速写上面,习惯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作为教授方式,很多学生就因此学习搬摹。

    我其实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对于初学者而言,速写的风格需不需要有顺序的训练。我自己的看法是,需要的。

    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最练能力的起步,也最暴露问题的速写表达方式是线性速写,线的运用应该是速写训练基础中的基础,线造型其实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基本的能力,观察细不细,到不到位,用线表达是最直接最暴露问题的。这也是因此,很多初学者觉得自己用线太丑,选择线面的造型方法来应付考试,只是为了看起来显好一点。

    其实真正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孩子能力有多少,所以图一时之效果,也只是自欺欺人的方式罢了。

    所以一开始学习的阶段,根本论不上自己适合与不适合,没有基础作为积淀,没有什么适合与否一说,所谓的风格,还早得很呢。

    线的表达其实可以很好的交代空间体积结构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帮助我们很快的发现这些非常重要的基础问题。过早的使用调子,只是让初学者将自己不明所以的地方遮盖起来,能力上面并不会有怎么样的提高,只是看起来还有点意思的空架子。所以很多孩子在学了一些方法以后,有了一些表面的效果,再让他回头老老实实练基本功时,就容易有一些畏难了。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先乖乖用线吧,好好把线的能力练起来,也就把观察的精度培养起来了,等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去研究学习线面结合的速写,再去学习光影的速写,都不晚,而且更有效。要知道,艺术之路,才刚刚开始呢。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6】画色彩背调色色谱。

    对于初学色彩的孩子来说,调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训练,一个颜色的精准度,离不开作画者调色能力的基本功。很多老师在讲解一个颜色的调配时,会把调色的配方讲出来,说这个颜色是由什么加什么再加什么来达到的。然后孩子们就拼命记,然后还去背。其实这种方式非常不好,原因也有以下几点:

    1.当老师强调一个颜色的配方时,就会让初学者自然产生一种错误观念,以为让一个颜色画准,首先得在调颜色之前就得想好需要用哪几个颜色,然后就会导致孩子调色前过多思考,而忽略了后期的调色比较,导致颜色差总是偏离很远而不明所以。

    2.调色的精度并不是由配方的准确决定的,其实一个颜色的生成,可以由N种方式获得,并不是唯一的由什么加什么来达到的,往往在调色过程中需要随机应变,因为一个颜色与另一个颜色的配比量,也会改变结果,所以调色过程中,特别需要对当下颜色和实物对象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再进行调整来慢慢达到内心想要的效果。

    3.其实颜色的精准度也并不是画面感的根本追求,一味求颜色的精准,很容易掉进对对象的局部观察而不能自拔,最后只会导致颜色离整体关系越来越远。

    4.真正对颜色美感的追求其实是在体会颜色的关系上面,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咬合度和谐度,才是达到画面关系美感的根本原因。

    5.也就是说,你眼中的颜色可能跟我眼中看到的不同,但只要放在一起和谐,关系到位,它依旧是好的颜色,好的画面。所以老师嘴里的配色方法,根本不受用给学生,学生过多的照搬而不自己去亲临感受,最后只会变得越来越麻木。

    所以画色彩,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件非常走心的事,它比素描更为感性自由,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才是。当一个孩子能准确把握住自己观察到的颜色精度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可以触及到自己的内心,这其实是在反复的推敲中达到的结果,但也因为这种推敲,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清醒明觉,这样的作画才能走心,才能享受。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诸上六点,只是捡一些比较重要的作为参考,只想去阐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时间,而更改一个习惯需要的却是勇气,所以在我看来,有时候不如让一开始慢一点,问题多一点,也不要让它看起来很好,最终局限的是自己将来的路。

    我也非常认同,学艺术,并非是一种谋生之道,它首先培养的基础其实不是简单的去画好一张画面,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背后带来的能力和眼光,它在唤醒的是我们内在沉睡的感知,它所给予我们的是内在的幸福感。

    咱们如今所谓的学习艺术,训练基本功,也只是初级中的初级,艺术也并非写实派一种,我们训练写生写实的能力,也只是用最容易最直观的一种的方式,去唤醒我们内在的感知。

    最后我想说,艺术是一条漫漫长路,不要让应试蒙蔽了我们的初衷,不要把能力看成是理所当然,没有正确的训练方向,可能走向的路,是最后的迷失和麻木。让艺术生的基础训练,再纯粹一点吧!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沐千画室陈老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b9778a7bec15:问题是比赛和考试时从没获奖,平时老师有说好😅
        奎好:@幸福猪_844c 孩子的画看了,挺好的,至于比赛和考试,因素太多了
      • 33554d42cac5:拜读2遍,总算是了解了!谢谢:pray:
        奎好:@jovenwu 同样感谢:blush::blush::blush:

      本文标题:论艺术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实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fh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