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人生
很久以前,在一次身心灵探索的讲座上,老师说,21世纪或许是心理疾病大爆发的世纪。这很可能并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所面对的社会越来越复杂,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样化。重视文化知识而轻视心理状态的教育体系也成了培育和繁殖心理疾病的温床。高离婚率、留守儿童、社会犯罪、阶层固化等等社会现象,无不加大人们的心理负担。
如何实现身心的双重健康,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心理疾病的范畴非常广泛,很多疾病和症状也并非新鲜字眼。但是大众能够开始关注和正视心理疾病,还得感谢我们熟知的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老师。他勇敢地站出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抑郁症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只要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抑郁症患者一样可以走出阴霾拥抱新生活。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抑郁症。
图片.png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是指人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的一种短期的情绪反应。作为一种正常的情绪波动,抑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而抑郁症则是一类情绪障碍的统称(而不是某一种疾病),通常以心境低落、情绪消沉为主要表现,并且有轻、中、重度的分级。
只有当出现的抑郁情绪与当时处境明显不相称,并且深陷其中无法摆脱,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时,才需要考虑抑郁症的可能。
图片.png因此,喵小姐友情提示:不要一不开心就去网上找什么“抑郁自评量表”、“抑郁症的十大前兆”、“最新版抑郁测试”……也许你只是累了,睡一觉就什么都好啦~~
当然了,如果真的感到不适,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千万不要自我诊断!
千万不要自我诊断!!
千万不要自我诊断!!!
为什么人会得抑郁症?
其实抑郁症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概有3.5亿抑郁症患者;其中中国有大约1亿患者,实际就诊率却不足一成。抑郁症通常会导致较长期的焦虑烦躁,食欲不振,兴趣缺乏,抗拒社交,睡眠不足和失眠,重度抑郁者甚至会因为痛苦和绝望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抑郁症的病因亦是非常复杂,包括社会、环境、生理、性别、情感、认知、遗传等因素。目前的研究表明:
a. 儿童时期受到过家庭暴力或者家庭变故的冲击,是很多人产生抑郁症的直接诱因。
b. 经济水平越低,抑郁症的发病概率越高。
c. 女性抑郁症患者数量是男性患者的三倍之多。比如生理期及怀孕哺乳期的激素波动很容易导致女性的抑郁;女性成长过程中承受的重男轻女、成年后的较低收入、家庭关系以及社会上的性别歧视等等,都可能是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d. 一些影响神经递质、神经发育、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基因,可能对抑郁症的产生有一定作用。
e. 自我认知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差距,也有可能导致抑郁症。
图片.png抑郁症需要治疗吗?
喵小姐认为,如果已经由医生确诊为抑郁症,就需要治疗了。
抑郁症与感冒、胃溃疡没有什么区别,作为一种疾病,它给人带来痛苦,但是这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所以它也并不是那么可怕。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面对它,了解它,最后驯服它。
图片.png
对于轻度的抑郁症患者,心理干预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亲人朋友的陪伴照顾,对他们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小动物的陪伴、舒缓的音乐、合适的锻炼和外出旅行也可以让人情绪好转,减轻压力。对于那些主要由过往经历导致抑郁症的患者,专业人士通常可以协助疏导内心的负面情绪,所以不要害怕对他们敞开心扉。
对于重度的抑郁症,除了心理干预之外,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很多人会因为担心副作用而排斥药物治疗。实际上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抗抑郁类药物的副作用并没有那么大,只要按照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坚持服药,并及时和医生沟通和调整用药方案,告别抑郁症的那天就不远了。
最后,喵小姐想和大家分享文末的这段动画片——《我有一只黑狗,它的名字叫抑郁》。这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段关于抑郁症的公益视频。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可能住着这样一只黑狗。
也许有时候,它的出现会吓到我们;
但是当我们和它彼此熟悉之后,才知道这未必不是一次命运的安排。
它会教我们:
在困难面前,永远不要害怕去寻求帮助;
与其逃避困难,不如去拥抱它。
即使它看起来很凶,我们也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把它驯服。
【本视频时长4分18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流量包月包年用户以及土豪盆友请随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xNDE0Nzg4.html?spm=a2h0j.8191423.module_basic_relation.55!255!355A&from=y1.2-1-106.3.1-1.1-1-1-0-0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抑郁症专题” (http://www.who.int/topics/depression/zh/)
Kupfer, D. J., et al. (2012)."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ew clinical, neurobiological, and treatmentperspectives." Lancet 379(9820): 1045-1055.
The Economist: A dramaticdecline in suicides: Back from the edge
Nolen-Hoeksema, S. (2001)."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psychological science 10(5): 173-176.
Cuijpers, P., et al. (2011). “Psychologicaltreatment of depression: results of a series of meta-analysis.” Nordic Journalof Psychiatry 65(6): 354-36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