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导致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的想法;
同一件事,不同的想法,带来了不同的情绪。“情绪源于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你的想法,而不是客观的事物本身”。
这个观点,其实也就是有名的情绪管理“ABC法“,A就是发生的事件,B是你的认知,C是你的情绪。我们的情绪C并不是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我们的认知或思维B决定的。
你所有的情绪都来源于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你的感性认识、心态和信念。
客观事物并不是导致你情绪的原因,他们之间隔着一个想法,同样的客观事物,因为想法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情绪。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维决定情绪。
第二部分,四种不合理的想法会影响你的情绪,知道如何识别它们;
四大类常见的不合逻辑的扭曲的想法,分别是:
非此即彼思维,以偏概全,意思是看事情比较绝对,非黑即白;
心理过滤,否定正面考虑,意思是,你单单挑出一些负面细节反复回味,最后你眼中的整个现实世界都变得黑暗无光;
妄下结论是指,你喜欢草率的下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撑;
荒谬的应该和不应该句式。“应该”句式:如果你经常对自己说“我应该做这个”或“我必须做那个”,只会使你感觉压力重重。
第三部分,我会教你如何反驳那些错误的想法,改变思维方式,进而提振自己的情绪。
第一个是「三栏法」。
“三栏法包含下意识想法——认知扭曲——理性回应,三个部分。
具体操作的时候,你可以在笔记本上或者一张白纸上画两条竖线,把这一页三等分,一张纸被分成了三栏。第一栏上面写上“下意识想法”,第二栏写上“认知扭曲”,最后一栏就是“理性回应”。这个格式做好之后,就可以往里面填写内容了。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
1.回想一下,是哪件事引发了你的情绪?你可以在第一栏填写你当时的想法,比如“当时有那么多人,他偏偏说我,就是针对我”,如果你有类似的想法,要立刻写下来。
2.判断你的想法属于哪一类的认知扭曲,比如刚才这个想法,就是“妄下结论”,说到我并不代表在针对我,你可以识别出的认知扭曲填写在第二栏里。
3.反驳,并做出理性的回应。你可以对自己说,提到我,可能是跟我比较熟悉,或者我刚好站在她的对面,又或者是她更希望我能改善这一点,比较看重我,类似这些反驳的内容,可以填写在第三栏。
总结一下,三栏法的整个流程,就是写下伴随坏情绪的想法,思考这个想法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然后针对它写下相应的理性回应。
改变思维的第二个方法,重写应该规则。
我们来看一个书上的例子:“我是个好妻子,我的丈夫就应该爱我。”
听起来没什么不对,但抱着这样的应该句式去生活,你会很糟心。
我们看一下这个逻辑:因为我是个好妻子,我的丈夫就应该爱我。反过来:如果我的丈夫不爱我,那应该是我不够好。
前一种想法的含义是:因为我是个好妻子,我的丈夫就应该爱我——我把丈夫控制的死死的。
而后一种想法:如果我的丈夫不爱我,那应该是我不够好——又会把自己逼的死死的。
这样的“应该规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更客观的现实是:“如果我是个好妻子,他能更爱我那会更好。
不过爱这种事,不是人好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就算他没有更爱我,我仍然可以自尊、自爱,好好的生活。因为这是我的生活。”
回想一下,生活中的很多抱怨、不满、愤怒,都是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应该规则”。这些其实都不绝对的,你完全可以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让我们一起改写一下这些“应该”吧。
方法就是清除“应该句式”。
简单来说就是把“应该”这个说法改写成“如果怎么样会更好。”
举个例子:“我努力工作,就应该升职加薪”,这句话可以改成“如果我努力工作,老板给我升职加薪就好了,但努力工作并不是升职加薪的充分条件”
来客观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么改比较好:
你付出了5年的努力,老板给你升职了,你获得了你“应该”获得的,可你有没有想过,你升职很可能与你的努力无关,只是因为这个岗位恰好缺人了。如果没有晋升了,这也是正常的,虽然你努力了,但对于老板来说,这个位置不缺人,你努力了也无法获得你“应该”获得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再来改几个:
“如果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回报。”可以改成“如果我对别人好,别人能回报就好了。但别人没有知恩图报的话,也不影响我是一个好人。”
“我养你这么大,你就应该孝顺”,可以改成“孝顺会更好,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生活。”
“他不应该这么做,他凭什么这样对我。” 可以改成“他确实对你不公平,但是你没办法决定他的想法和做法。”
你看,改写之后的观点更符合现实的情况,你会降低期望值,接受现实;而不是永远想不通,耿耿于怀。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种不好的“应该”习惯,可以尝试用上面说到的“改写应该规则”来校正你的想法。
相信通过下意识的练习,情绪可以越来越稳定,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