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记忆。

出生在北方,到了上学的年龄,每天要走大约5里地去上课。
一年级因为没有教室,于是跟着老师打游击。
二年级终于有了教室,空荡荡的大瓦房没有一点热乎气儿。
那时候冬天取暖,都是在教室中间用土坯或砖头垒一个炉子,用炉筒子把烟引出去。这个事儿早早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比如拔豆柞。
秋高气爽,大豆成熟,豆秧用镰刀起地面10公分左右被割下来,剩下的杆就叫豆柞。
班级四十几个孩子,每人要交3到4筐豆柞。那种柳条编的,大提篮,装几十斤豆柞,交的时候有老师验收,不能偷懒,不合格要补交,否则冬天生炉子引柴就不够。
一般交豆柞的时间都是在地里的豆柞被晒得比较干的时候。
放学后,以最快的速度写好作业,然后拿着提篮上山去拔豆柞。
拔豆柞也要思考的。 首先不能走太远,因为秋天天短了,拔不满筐就黑天了,不安全。二是最好不找伙伴,一片好豆柞不够两筐,想拔️满就要走更远。
一边走一边要四下撒莫,远远找好一片豆柞又多又高的地段,走近试试土地是不是过硬,太硬的话,一是不好拔,费力气。二是手很快就会起泡,速度就会慢很多,天黑前就拔不满一筐。
看好地段,放下筐,沿着一趟豆柞向前,两手左右开弓,快速边走边拔,不抬头。手里拿不了,就放一小堆儿,拔到这趟不好拔的时候再往回走,边走边收拾,抱着一大抱回来装筐。
装筐也是技术活,装不好就塌方了。一定要多拔,把筐装得结结实实才好,要不然等你挎到学校时,颠颠簸簸的就剩半框了,不是丢了撒了,而是它变实诚了。
唉……豆柞不会骗人。
拔的时候就更讲究了,不能松松垮垮抓,一定抓紧,否则几把下去,手准秃噜皮,这活就没法干了。抓紧~~一鼓作气拔出来,否则就松手,硬拔,没几下,手准起泡……就不好玩了。
拔好一筐豆柞,手即使不起泡,也是火触燎的疼!
但是不起泡的机率太小了!啊~~~很疼啊
再拔第二筐、第三筐时,你想想手的滋味好受吧……十指连心啊
这就是拔豆柞
永远忘不了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