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以后我写作业的时候你能不能不说话,让我安静?
当孩子这样表达的时候,你能想像出很多画面:唠叨与指手画脚。
唠叨者的目的是好的:希望被唠叨者改变,让对方符合自己一个完美的预期。
唠叨者与被唠叨者身心之间是严重分离的,唠叨者只管唠叨,感受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焦虑、自己的不满。
初唠叨者是厌烦的甚至是愤怒的。
作为被妈妈每天写作业时唠唠叨叨的孩子,厌学是大概率结局。作为弱者的孩子,受批评多了内心会沮丧;被呵斥多了会固化自己愚笨的形象;被打骂多了会灵魂出离:既然自己学习不行,那么我调皮捣蛋、打架斗殴、抽支烟喝口酒,是不是还能显着我也有自我的价值,我也是很酷的存在?
别人家的孩子是所有父母努力的方向,只是这样优秀的孩子太少,这就导致了一种结果: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因而活在被唠叨、被攀比、被失望的状态里。
而妈妈,当然是唠叨的主要人群。
唠叨的妈妈内心里有个别人家的孩子,完全不觉得自身也只是个普通人,一个人嘴里只顾输出、输出的词语句式固化的时候,脑子里的思考功能会大大弱化,与孩子的身心已断开链接,长期缺乏被同理心的孩子,内心会变得孤独、暴躁、叛逆,长期因学习被批评被唠叨的孩子,是不可能爱上学习这件事的。
父母的目的本是好意,结局却恰恰相反,就像一个未经大脑的随意操作,最终让目的地变成了相反的方向一一你嘴里说出来的所有负面词语:笨、没脑子、只会调皮捣蛋、不学好……在有一天,终究让孩子活成了你说的样子。
我们不幸活在了终生学习的时代,我们也有幸活在终生学习的时代,学习让人成长,父母成长的同时,孩子的成长会更顺利,更快乐更幸福。不学习不成长,活在固步自封里,一生都在重复已形成的固有习惯,这种状态的生命直至老去时也称不上成熟。
用不成熟的状态持续一生是一种悲衰,而对于不成长者而言,又是无意识的,也有一部分人意识到成长的重要性,但改变习惯何其难,最终是固有的习惯占了上风,成长也就胎死腹中。
没有学习,没有学习的习惯,人不可能成长与改变,从出生那天开始,在生命每一天的成长中,耳濡目染的,是父母说的和做的,父母的言行是生命的启蒙,短短的也是最重要的差不多6年时间,形成了影响你一生的思维神经系统,你会当然地执行下去:这就是活着的方式,而这方式的正确与否,是很难主动去意识的。
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对于子女是何等重要,重要到值得每个身为父母的去深刻思考,而不是随意随性,因为父母内心里,是最渴望子女幸福,最愿意子女过上更好的人生,最希望子女成龙成凤。
而意识,是开启这一切的钥匙,是奔向你目的地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