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所谓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有精神。那时的人们激动、斗志昂扬,向往着未来生活的美好。商品开始冲进人们的脑子,全民下海发大财,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至于寻找什么,不外乎是这个大潮中致富的机会。倒爷和小贩们常挂在嘴边的自我激励名言:修大脑的不如剃头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1984年的《中国青年报》曾经调查,发现最受欢迎的前三位职业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排在最后的三个选项则是科学家、医生、教师。当时的媒体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电视都是稀罕物,报刊和杂志是人们实时跟踪这个社会的信息渠道来源,但无一不在传达着这种全民皆商的社会现实。每个人都在忙碌、寻找——财富抑或生命的意义,似乎只要体制透出一个小小的缺口,活力就像水一样冲向海洋。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有一段描述,“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韧而勇于博取。”江安完全具备前面的品质,只除了坚韧。江安只有初中学历,却并不妨碍他的伟大志向,那就是绝不要在这个洪流中被拍死在沙滩上,而是要出人头地,证明自己不止是绣花枕头。妻子是没有话语权的,一切为他是瞻,自己则像老牛般尽着本分和责任,没日没夜的操劳,田里的农活,家里的禽畜,江安是断不会搭手的。男人嘛,志向要远大些,怎么能老是围着锅台转呢,老子是要挣大钱的。这就是江安不停的在妻子耳边的寄语,说得多了,妻子似乎也开始相信了,但不信又能怎么样呢,她不认识几个字,相貌普通,下意识的在丈夫面前就低了一截,这是自己要共度一生的人,除了选择相信和默默维持,还能做什么,她想不出也不愿意去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