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慨括
《悭吝人》(又译《吝啬鬼》),五幕喜剧。主人公阿巴公是一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吝啬刻薄、嗜钱如命,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他老怕别人算计他的钱,就把一万金币埋在花园里。为了金钱,他要儿子克雷央特娶一个有钱的寡妇,要女儿爱丽丝嫁给一个不要陪嫁而富有的老爵爷昂赛末,自己却打算不花一分钱就娶年轻美貌的姑娘玛利亚娜。但没有想到玛丽亚娜早就与阿巴公的儿子相爱了。女儿也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在无法改变阿巴公决定的情况下,儿女们设计偷了他埋在花园里的钱。当阿巴公发现钱箱被偷后,气急败坏、痛不欲生。大家答应还他钱箱,但要他放弃玛丽亚娜,也不再逼迫女儿和不爱的人结婚。最后,两对年轻人喜结良缘,阿巴公则去看他的可爱的钱箱了。
二、作者简介
莫里哀(1622-1673)
17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古典主义喜剧家,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兰克,“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他生于巴黎的一个富商家庭。21岁时不顾父亲的反对组织“光耀剧团”,两年后以破产而告终。1645年,莫里哀和几个朋友加入另一剧团,离开巴黎去外省开始了长达13年的流浪演出生涯。1658年莫里哀带领剧团回到巴黎,在卢浮宫为国王演出,受到赏识,从此定居巴黎。他创作的重要剧本有《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伪君子》、《司卡班的诡计》等。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不顾重病在身,坚持演出《没病找病》,回家后便与世长辞。歌德曾说:“莫里哀如此伟大,每次读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奇。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想模仿他。”
三、思想内容
该剧批判了17世纪法国社会的拜金风气;揭示了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本质特征;表达了剧作家企图用人性战胜拜金风习的渴望。
四、阿巴公形象
1. 他极端贪财,嗜钱如命。
2.他非常吝啬
3.他霸道专横
五、艺术特色
1. 作品用夸张的描写,凸显了主人公“贪婪”和“吝啬”的独特个性,使人物这一性格极为鲜明。
2. 情节单一,结构紧凑,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符合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
3. 语言生动,富有个性。剧中人物的语言生动灵活,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
六、知识链接
1、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从法国兴起并波及其他国家,成为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并代表了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水平。古典主义是法国专制君主制的产物。
古典主义作家的个性与艺术风格虽不尽相同,但创作仍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㈠拥护中央集权,歌颂贤明君主。
㈡崇尚理性。
㈢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2、三一律
规定每出戏剧必须做到情节一律、时间一律和地点一律,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三一律”有助于戏剧的严谨精炼,但同时也限制了戏剧艺术的自由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