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南北传佛教根本分歧和北传理论发展

论南北传佛教根本分歧和北传理论发展

作者: 流光闲客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20:01 被阅读0次

南北传佛教之间的终极问题不是谁是大乘谁是小乘的问题。这是毫无意义的,它是宗教理论发展后形成的本位思想爆发,并且他是宗教内部的自定义,而徒众依靠逻辑信而行之。

但就事实而言,我们要从历史来看他的发展,从而不依靠逻辑,依靠历史事实还原他的理论变更真实与否,是否承认变更。

南北传的根本矛盾是,是否遵从释迦牟尼,乔达摩 悉达多的哲学形态。而后期理论发展不在讨论事实的研究范畴之内。

净土宗

就净土宗而言,释迦牟尼并未主张宿命论,也就没有必要依靠宗教行为主导人性自由,思想自由。而这可能是中国后来的的理论发展把这个扩大成宿命论。

事实上,释迦牟尼主张构成命运的均衡三要素。业力,努力,智慧。并不强制加入僧团,也压根不需要中国人历经几百年周转后的禅宗来纠正这个心是道场的问题。所以我的结论是北传玩转了中国人的脑袋,主导的不要不要的了。

而关于业力不多说了,努力可以指的范围很多,做生意不要短斤少两,孝顺也算,可以说,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在人本上的范畴通都算努力的范畴,也包括一个人的善性不磨灭,因为要坚持正确的劳动所得,不忘根本,磨砺心性都算努力。

智慧有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等等。出世间智慧指的是禅定智慧,以及释迦牟尼教导的辩证法,观智道路。也就是说悉达多的辩证法也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而努力和智慧都可以改变命运,业力也无法消缺却,也没有不可知论的化解,只有重罪轻受。做了就是做了。可以这么说,轮回体系把人的一生错事对事通过将审判时间的无限延长而达到公正。这是真正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得含义。而释迦牟尼本人也不会使得这种恐惧感的人依附宗教,相信不可知论。恐惧感正是净土宗的教化基础,心理准备之一。

那么,你的命运如何呢?我也不知道,所有人都无法给你打包票,因为你的命运是三部分制衡考量的,随时会转化。拥有世间智慧可以是善业的将开始,也可以是恶业的开始。都没有定论。这样的命运论决定了,你不能无作为,也不能相信天命。最终裁定在轮回的手中,在你自己的行为之中。

这样的命运论,是符合无常的理论,而无常的理论服务于实践道路,在人的社会行为,在苦和止苦的觉知练习中。

而中国佛教如何使用无常理论也就不用我多说了。熬一大锅鸡汤。

那么为什么从三要素变成宿命论呢?

什么是宿命论呢?主张人的一生都是业力牵引所致。都是上辈子的冤孽导致这辈子的命运。而后由于这种恐惧感,崇拜感,无依靠感,转而相信不可知论。

宿命论来自耆那教,这个教的教主曾经是释迦牟尼的老师之一,后来释迦牟尼觉悟后,不主张灵魂,并且不主张宿命论,两个教义的差距也就出来了。宿命论在净土宗里面发挥的淋漓精致。

相反,由于这种恐惧感,释迦牟尼的主张是在家人履行良好社会行为之后修习灭苦之法,达到涅槃,争取最后一次轮回。

佐证,在第一次僧团分裂后,中国佛教的前身,大众部改动了佛陀的戒律,主张因时,因地地改动教义,理论。中国佛教喜欢圆融二字,在后来的发展中,也确实和印度本土其他宗教合体了。耆那教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佐证二,大雄宝殿,大雄二字,是耆那教教主的称号和释迦牟尼没有关系。但中国文字的多义给北传佛教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在理论中,大雄标榜为释迦牟尼的大无畏的精神,神格。

关于超度

大家可以去亲眼看看悉达多的家乡里,尼泊尔人如何看待死亡的,他们把死人直接用担架抬出来。盖上白布,用鲜花撒在上面,直接火化。并没有中阴身的阶段。

悉达多的观点和现代医学差不多,死亡下一秒就正真的死亡,我们一生都是因为内心流动运行而存在。当最后一次生命心流随着死亡时刻的离开而这个身体离开。

而生命心流离开人的身体之后,再因为法律公义,继续轮回,马上投生六道之中。那么有没有灵魂呢?没有,只有这个人的数据,或者说是名字。而没有固定存在在某种纬度的固定形态。

并且,有灵魂则相对存在宿命论。而无灵魂的轮回叫做因缘法。他像命运法则一样,依旧由两种情况构成,因,缘。而这,依旧是不确定的。因,不是你的所有业力存在,不像灵魂论者直接传送到一辈子,而是你已经成熟的部分业力,而你依旧无法依靠不可知论知道这个因。同样的你也无法通过从他人口中知道轮回从而依靠不可知论主宰轮回,而你所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的实践,现在的命运,依照八正道履行社会行为。除非,你通过修习苦和止苦的方式获得果位,乃至涅槃。这是个例外。

这是对八正道的正确理解以及运用。对于轮回,我们依旧无从得知。这符合无常的定义。也就是说,释迦牟尼在实践的教导上主张,非命,非他,非不可知。这是我臆造的,其实就是无常。

至于,为什么把八正道叫做小乘?这是因为他们从理论上判断,但这个和历史事实有什么关系呢?

知道真相的你有没有尖叫??是不是感觉被忽悠了很多年?

我举一个例子,芒果如何繁殖?无性繁殖,对的。一个芒果可以繁衍出无数的芒果树,存在自我吗?没有。没有自我,灵魂的轮回也是如此的。只有先成熟的芒果树,也就是因缘法,而没有真正可以代替原芒果树的另一棵树,这就是无灵魂主义。

也就是说,上一个生命心流刹那刹那的时间进行因缘和合也就是重新洗牌,变成新的人,或者鬼。但是我已经不是上辈子的我了,因为因缘法的不同,我和继承我生命心流的现在的人是两个人。但是,我和下一辈子的我存在什么关系呢?他会继承我的生命心流,依靠我善恶业,成为对他的行为存在部分因果关系的另一个我。也就是说下辈子。他因为有不同因缘法,不一样的身体和大脑已经不是我了。只是存在行为的部分因陈关系。这是无我的真正概念。

上辈子的我已经消散了,而这辈子我们都有每个人的基因,这是我唯一和这辈子的他存在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我已经不存在了,但也不存在一个不完整的我存在在他身上,因为我并不主导他的生命,我也没有看着他。因为,因缘法的不同,重新洗牌之后,轮回继续,只是玩牌的人换了,虽然换了,但是他的牌技还是有三分之一是我留下了。

释迦牟尼的观点。虽然存在轮回,但人,只有一生。

那么,因缘法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呢?我们知道基因来自父母,而我们受孕于我们的父母来自于我们和他们的缘,这个缘是和因存在关系的。所以,没有灵魂的轮回由于基因而继续,他的本质是无常,无我。而没有走上苦和止苦修习道路的人都会因为情绪以及思维蒙蔽自己尝得大大小小的苦的味道。

这是释迦牟尼的三个理论支点,苦,无我,无常的辩证关系。

论南北传佛教根本分歧和北传理论发展

回到开头,既然否定了灵魂和自我,那么同样也就不需要超度之类的,因为我们已经对于生命的变化形式已经明白了,我们现在的亲人在他人死亡的那一刻开始已经和我们不存在关系。即是化生到地狱,也同样和我们没有半毛钱关系。其次,在死者已经改头换面的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构成中并没有存在和我们行为特殊的感应能力。最后,不可知论的祭祀,咒语并不能使得他们的错误在轮回面前失去分毫。释迦牟尼本人也不承认这种关系。

没有灵魂,你超度谁?他已经重新洗牌,你超度的人又在哪里?

所以南传不存在水陆道场。而这问题就无关大小乘的理论优势问题。而是应用是否科学的问题,是否进行扭曲的问题。

那么想超度咋办?也不叫超度叫回向,依旧落实在良好的社会行为上,然后把善行回向给他。帮助他。

失之毫厘差,差之千里。

同样,灵魂,自我,这是耆那教和婆罗门教的产物。这也是当时婆罗门教最反对的地方。因为直接挑战了无上地位的婆罗门教。

那么为什么会有超度的梗呢?因为,承认灵魂,自我的婆罗门教自然而然存在祭祀,超度。而进入中国后,中国的祖先崇拜又和这个梗,其实也算世界大部分人的共识,不谋而合。大部分人都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且相信灵魂和自己一直存在关系。

所以,没有宿命论和灵魂说,净土宗将瓦解。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是,从历史上看,这二者和释迦牟尼不存在关系。

同样没有这二者,对于苦,无常,无我的北传佛教解释也漏洞百出。因为他从根本教导上就是用来认识因缘法,而不是告诉人们接受现在的表象,然后认识表象,之后因为认同感投入宗教。

对于,你们会不会相信的问题。释迦牟尼表示,修习止苦,证得果位的人必定脱离轮回。在没有获得初级果位的人来说,怀疑因缘法是正常的。

这是一个很开明,人性的态度。

并且在他即将圆寂的时候,他表示,在生命的道路上,不要相信任何人,要做自己的灯,以我教你的辩证方法认识世界。即使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要轻易相信,要自己的实践认辩证后再说。也就是自皈依,皈依法,不皈依其他。

有一个人问他,那么,路上遇到佛陀怎么办呢?他回答到,不要以他为幻灭就好。

什么意思呢?

你不要以为他是真的,不要以为他是假的,依旧是用辩证法不看错他的本质就好。

这在中国佛教是很矛盾的,这是北传内部的三宝定义问题,末法理论设定的问题。南传的三宝定义更像遵循学派的希腊门徒。

那么,释迦牟尼哲学的现实意义呢?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解释,一种辩证法。

关于唯识宗

同样,我们围绕轮回的问题展开

释迦牟尼的轮回解释是如此的,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会被,构成世界的三要素风,水,火所破坏,不是一起破坏,是一个一个来,并且不是像中国佛教解释的水灾,火山爆发。水,风,火就好比地壳的地核,地幔一样一层一层的。这是世界形成就有的,而世界的毁灭来源也来自这三者。火劫,最开始,是下好几年的雨,这是最后的雨,之后一个接着一个天空中一共出现七个太阳晒,直到晒到大地冒火,然后是一团大火把一个世界毁灭。

而每次世界毁灭之前的千百年,有天界的人由于预知灾难的降临,下来教导人们注意修习禅定,然后在世界被毁灭之前,全人类由于修习禅定生于梵天界。然后世界又形成之后,又有人类从梵天来到这个世界。由于每个人毛病的产生,又出现了问题。所以觉悟,禅定的课题,就这么产生了。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觉悟的本质就是认识三个根本。上上下下之间,唯独禅定智慧的佛陀,证果者可以脱离轮回。所以一切都是无常的。

而我们的世界又有六道轮回,而只有禅定证果才有资格上升梵天。

理论就是如此完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而宇宙的产生,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等十四个问题。释迦牟尼是明确指出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不存在第一因,也没有回答轮回前的我。所以不存在本体论的发酵。释迦牟尼并没有提出阿赖耶识的真我概念。因为,这是违背无常的。

当然,如果我们抛却释迦牟尼提出的宇宙模型,我们一定是会得出一个真我的概念,也就是阿特曼,来回答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

但问题是,既然已经抛却了释迦牟尼的观点,还是佛教吗?还可以和释迦牟尼拉关系吗?

因为释迦牟尼的观点是,无常的观点看待世界,形成一套把握现在的辩证法,而并不主张用大我,梵我,真我,一切唯心造的观点看待世界。因为如果一切唯心造,那么心就成了主体,也就违背了无常。并且,宇宙起源问题,释迦牟尼明确表示没有意义,没有正式,明确地回答过。那么哪里来的这么系统的唯识论,因明学就很有问题了。但无可置否,和婆罗门一定存在关系。

那么为什么这个本体论,心性论,大我,可以在中国盛行呢?因为中国的道家理论已经和印度哲学有点接轨了。

所以,我一般把北传佛教称作龙树哲学。

我们来聊聊释迦牟尼哲学和印度哲学的关系问题。

阿毗达摩属于佛陀本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哲学观点。可能比较难理解。因为里面没有马哲的那些名词。其实就三个字,名色法。

关于佛陀本人的观点和印度文化之间的关系问由于王子身份,所以有婆罗门教士进行系统学习。其后又学习了吠舍教义。也就是古印度在佛陀之前的早期沙门思想。也是一种主要的哲学派别。此后又钻研各种奥义书。在六年的苦修中拜访了六个老师。各个不同,里面还有一个教,耆那教。你现在去印度看那些苦行僧,以虐待自己为生的就是耆那教徒了。他们不杀生,所以在家耆那教徒只从事商业活动谋生。他们不能种地。不能破坏植物。原始佛教以乞讨为戒律是有所沿袭的。

释迦牟尼主张禅定,同样在印度这样哲学环境下,唯识的摇篮,婆罗门教同样关注禅定,但是,释迦牟尼的名色法,指明的禅修道路又有所不同,或者说是佛教的禅定特指释迦牟尼的教授。

释迦牟尼哲学却不等同印度文化的集合。只能算思想概念的铺垫。毕竟文化的集合如何可以使人觉悟。那每个人整理一套都行了。对于宇宙的解释以及道路是不同的

所以南北传二者不从历史上看是傻傻分不清的。

这是佛教和印度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我这么严苛呢?因为南北传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大小乘的问题,而是老母鸡变鸭的问题。不是宗教发展的问题,是有没有从人本上尊重释迦牟尼历史个体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理论发展问题而是,是否造成对觉悟本质错误理解的问题。

释迦牟尼佛教一定来自古印度,但来自古印度的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教

相关文章

  • 论南北传佛教根本分歧和北传理论发展

    南北传佛教之间的终极问题不是谁是大乘谁是小乘的问题。这是毫无意义的,它是宗教理论发展后形成的本位思想爆发,并且他是...

  • 拉萨的守护神,吉祥天母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被分为3个教派,即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其中藏传佛教属于北传佛教,是比较神秘的一个部...

  • 袁项城(35)

    佛教的传承分为三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分为四大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格鲁派。 格鲁派被...

  • 莲花生、阿底峡和宗喀巴,藏传佛教三杰

    佛教源于印度,弘传于印度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北传汉语系佛教和藏传藏语系佛教...

  • 藏族佛传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

  • 为什么在佛教的众多流派中,禅宗能一枝独秀?

    佛教在发源地古印度消亡,却通过南传、北传、藏传在中国和东南亚遍地开花。因为传法路径不同,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

  • 极简史:印度佛教的来龙去脉

    国学新思潮 中国的佛教,总的来说有两个来源,即所谓的“北传”和“南传”。北传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长安、洛阳随后开枝散...

  • 南传佛教论藏《阿毗达摩》

    “阿毗达摩”是佛教圣典经、律、论三藏之一论藏。南传上座部“阿毗达摩论”是属于部派佛教分别说系的铜鍱部,这与北传罽宾...

  • 一切都是自下而上

    印度教到佛教,再到南传佛教(上座部)和北传佛教(大众部)的分裂,都是一个革新派与保守派分裂过程。当然其中包含了“为...

  • 东方第一佛教圣地竟然在这里!

    中华佛教始传于东汉,酝酿于魏晋,兴起于十六国,鼎盛于南北朝,成熟于隋唐,复兴于宋辽金元,衰落于明清。 在佛教发展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南北传佛教根本分歧和北传理论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rn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