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的时间并不久,但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使得阅读时间跨度非常之大。在读这本书之前,说实话我是并没有抱着很大的期待的。当时我以为这本书的名字太大了,如何学习是一个颇为宽阔的话题,从如何应试,到如何更好地理解概念,从如何记忆,到如何能够成为传道受业解惑,其实每一类学习目的都应是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的。但是读完之后我确实对于作者的一些说法产生了共鸣,并以此印证了一些我之前的学习方法的背后可能拥有的大脑工作机制的原理。和《原则》一样,具体的内容摘抄整理和思维导图在豆瓣和微信读书的评论区都可以找到很多很详细的,而我恰好之前答应了樱铃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路历程,那就接着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也便聊一聊我自己的经历。
在上大学之前,学习对于我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也很坦诚地可以说,在第一个学期的微积分的期中考试,我没有及格。而且同时的线性代数期中考试,我也勉强拿了不到八十分。当然客观因素是,我们系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是我们系拜托数学系的老师单独开的课,全校其它理工科系都没有办法选修,难度也远大于其他系的数学课。但是客观结果也是,我们系拿满分的人很多,我亲爱的室友古娜拉小姐似乎也拿了非常高的分数。当时于我真的是非常大的打击,尤其是饼干小姐和我不在一个学校,我本身是有些内向的慢热的性格,从而没有很多朋友,平时也和高中同学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一点,那段时间真的过得非常非常地艰难,因为自己的感受其实是别人很难感同身受的,而其实这些年过去了我也不太记得我当时是怎样最终克服了这些有些灰暗的日子,在大年三十那天查成绩的时候看到全科都及格之后的松了一口气。
在整个大学过程中,期中考试不及格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次,但最终能够让我期末有一个及格分——甚至于可以有一个颇为高的分数顺利毕业,可能确实要归因于我的学习方法吧。说真的我的方法其实很笨拙,在大一我终于可以坦然面对在这个学校的这个系我就是一个笨蛋这个事实之后,尽可能地和别人一起去上自习,在恋爱之前和古娜拉小姐或者和猪头先生,在恋爱之后和前男友,这样在整理课堂笔记和做作业的时候可以有随时能够打扰去问问题的人——当然这个人一定不能烦我;上课即便听不懂也要把笔记都记下来,把听不懂的地方标注好,之后多看书多问同学;模仿着刷题是很有用很有用的,我有几门课的分数出乎意料地高就是因为我在考试前看得题足够多从而蒙中了一些类型;考试前的答疑一定要去,即便可能于考试无帮助也能让老师记住我从而给我及格的友好分(笑);最后就是有助教的答疑时间,那些算法课实验课的答疑我是一节不落的,因为可以霸占助教非常长的时间请他帮助我看bug,数学课专业课的习题课其实很多都听不懂,但也要把笔记都记好,回去慢慢啃慢慢问。
现在回想当时真的是很磕磕绊绊地往前走,我的很多方法都只是针对应试的。我不好说那些学过的内容我现在还能记得多少,毕竟专业度也着实太高,在转了 CS 之后我几乎再也没有碰过电路编码通信等等相关知识。我曾经也有过 14 天考了 10 门大专业课的壮举,真的是比高考要艰难得多,如果说当时的临时抱佛脚是对短时记忆的极高考验,那么在整个学期中持续的学习其实才是最终考试都能顺利通过的基础。若再仔细回想,我做的最好的一步,就是在当时,我想要弄懂的东西我是一定要弄懂,这个标志是我可以再重新对着我问的那个人复述一遍。当时我也不知道何为费曼学习法,而这使得我在当时对于一些知识的再复习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在《如何学习》中,这便洽和了 “分散式学习让记忆事半功倍”,以及 “将学过的东西表述出来——一张自测的方法” 这两个章节的学习方法。这两章的核心是,让自己的记忆在“费力回想”之间增强提取和储存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时间间隔让自己遗忘,通过回溯自己的遗忘的内容了解自己的弱点,再次重复便可以增强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而表述的过程是一种自测的过程,自测同样是一种发现自己弱点的方式,可以非常高效地知道自己究竟哪里是以为自己会了但实际上并不明白的地方,哪里是自己完全没有想起来的内容。“失败的信息提取尝试本身就会改变我们下一步对于信息的思考和储存方向,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记忆。”
另外还有一点,在《如何学习》这本书中有提到,但是我在当时实行的时候完全是迫于现实无奈,就是“多换几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不同的环境或许会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不同的环境线索提示,从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在当时就完全是出于无奈了,我想来是懒得提前一天抢文图的预约,加之文图有一个小时的离开时间并不能满足我的吃饭需求——排队真的长我也真的吃得慢且挑剔,所以除了偶尔晚上去文图捡捡漏之外, 我更多地是在网上搜罗哪些教室此时没课,或者去老馆占个座——在不需要用插座的时候,或者在北馆落成之后去找一个角落里的位置。所以我的学习环境非常随机地遍布整个学校,也无意中更加符合书中提到的学习方法。
这里我突然想到我在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去 KFC 或者麦当劳或者去必胜客写作业,因为我的高中没有晚自习,且每个周有一两天放学时间比较早,我也不住校,父母晚上回家比较晚,所以我会去这些快餐店点一些吃的,然后写作业。当时还不太流行各种奶茶店和咖啡厅——包括我真的觉得星巴克太贵了,而店里的嘈杂氛围在当时的我看来就是绝妙的白噪音。此时想想,在一个更加复杂地环境里提取自己的记忆来写作业,可能反而可以加深我对于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反而在来了英国之后,因为在系馆有着固定的座位,疫情后天天在家也是完全一样的学习环境,我也不好说这是否真的造成了学习上的一点点小障碍,毕竟这之后我几乎不再需要那么艰苦地准备应试。但这几点学习方法我个人还是颇为喜欢的。
啰嗦了这么多,简单总结一下:
1. 可以多换几个环境学习,比如天气好的时候去楼下的院子里读读书,或者在国内没有疫情压力的话去一去咖啡厅和图书馆,或许会帮助记忆。
2. 学习是一个长线的过程,考试前肯定是要抱佛脚的,但事先的基础一定要拉开时间学,在多次重复反刍的过程中可以加深记忆与理解。
3. 学完新的知识一定要能够自测,可以选择做题自测,或者复述自测,能给别人讲出来则更好,这是一个发现自己漏洞和记忆不足的方法。
4. 学习完一定要复习,且是隔一段时间的复习。记忆会在不断“费力回想”之间加深,复习的方式用复述讲述的方式可能更好。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之后提到的“孵化”、“渗虑”、和“交替”的三个方法。那就下一节来简单聊一聊它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