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本意趁着火,抢财物。
与“拦路抢劫”有所不同。区别如下:
用己之势要一笔,用势要钱,用刀要钱。
趁人之危捞一把,乘隙取利,乘乱取利。
此计重点在“出手”的时机,是屡试不爽的良策。
得时机,可得厚利。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
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原文:刚决柔也。
(一)
《西游记》中有这么一段:
老和尚寺内放火,
一只熊过来救火。
老和尚为了一件袈裟杀人放火,
这只熊占有这件袈裟放弃救火。
(二)
三国时期: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州事,吕布兵败投奔徐州。
曹操担心:“二人同心,必是心腹之患”。
荀彧献计:“二虎竞食”,可令吕布与刘备厮杀。
但此计被刘备识破。
荀彧又献一计:“驱虎吞狼”,给袁术写信,说“刘备上密表,要得袁术的南郡”。
袁术中计,引兵攻徐州。
刘备带关羽迎敌,张飞留下守城。
结果,张飞酒醉误事,徐州被吕布所得。
【原典】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