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很快,在忙碌的工作中又过了一周,本周的工作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坏账准备
这个科目我可以说很熟悉,也可以说不熟悉。熟悉之处在于会计考试无论级别高低,书上都会讲到。不熟悉的地方在于,尽管是个普通科目,但是小企业几乎不用这个科目,所以我的知道就仅限于理论知识。
今天我就遇到使用这个科目的大企业了,我问项目负责人该如何写这个科目的税审工作底稿,所以说实践很重要,听完并不觉得有多难,但是没有做过就是会不知道该如何做,这就是从零到一的困难。
归纳起来:首先看该科目计入的对方科目是什么,是影响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损失还是不影响当期损益的其他科目,如果是资产减值损失,就要纳税调增。其实是否有核销坏账损失,如果有就要检查核销的依据是否一一对应,如果不是也要纳税调增,如果是才可以按税法规定税前列支。我这次税审的企业遇到的仍然是比较简单的,除了二笔由审计调整直接计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外全部都是计提的坏账准备,在底稿中分别统计好金额及对应科目,用于后面与资产减值损失进行核对。
二、抽凭
这是个技术活,在大企业的税审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做小企业的税审时,明细账打印基本不用过脑,一个科目打印出来也没几张。但是大企业就不同了,有些科目明细账多到几十页上百页,要是全部打印下来,不要说打印费时费力,测凭证光翻页都要手软,更何况给复核人看时,也没法一目了然。
这次税审用的明细账是由我负责打印,于是我全部打印了,很多费用类科目打出来了都有四五十页,虽然我感觉这么打印有点不正常,但是由于昨晚打的时候时间太晚,容不得我在多想,就一股脑儿的全打印出来了。到了现场,我的一位要好的同事,也是一位资深的审计告诉要怎么处理这种情况,我才恍然大悟。她说像我这样把四五十页都打出来,然后挑选着抽凭证,也有可能抽凭数量不够。所以要把数据导出来,费用类科目筛选出金额大的,收入类科目可以筛选二到三个月的凭证出来。就她本人来说,会更喜欢用软件中的抽凭功能,可以事先设置筛选标准,然后抽凭出来做。只想说懂的如何使用工具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的作用不是一点半点的。
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在上周的笔记中,我整理了研发费用和高新认定的不同口径。那次的整理对我做加计扣除帮助很大,让我对归集的具体科目以及关键的一些指标比以前清楚多了。记得我问同事要了版本,是她刚做过的报告底稿,我甚至还检查出了底稿中好几处错误,让同事惊叹道幸亏我查出错误,不然她犯的这些很二的错误会带来大麻烦的。后来结合同事的版本我花费了一些时间修改并重新做了一个模板,我觉得这个时间花的很值得,不但进一步熟悉加计扣除的内容,让我后面的工作进展的比较顺利,同时我也有信心去做项目数更多的这类业务。
对现阶段的我来说,实践和积累尤为重要,实践需要我去接触大量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审计,而积累就是把新接触的、犯错误的地方以笔记或其他形式记录下来,对比和总结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