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
我经历的家乡年

我经历的家乡年

作者: 东篱文集 | 来源:发表于2019-02-09 08:32 被阅读5次

      【按】人常说:“十里不同俗。”过年的风俗地域差异、人家差异其实是很大的。所以,看了很多写的过年,总感觉不是我自己经历的过年。今年过年有点时间,我就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写成了这篇过年文章。题目是《我经历的家乡年》,可能与你的不一样。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家乡年,才让我难忘,才成了我内心深处关于家乡魂牵梦绕的美好记忆,成了我血液成了我的魂。

我经历的家乡年

        在我的记忆里,勤劳而朴实的父老乡亲们过年其实没有现代人想象的那么浪漫,每个人似乎都带着生活的使命感,都带着家庭发展的责任感,即使是最闲的时候也是承担着抚养老人小孩的责任,承传着家庭习俗,延续着生活习惯。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年是十分美好的。尽管那时候物资并不富有,但大家照样高高兴兴地盼望过年,吃好吃的,穿新衣服,走亲戚,拜新年,既严肃认真又好玩热闹,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幸福无比!

        吃好吃的,是和当时的物质条件相比,如果拿现在来比,拿简直就是穷苦生活,而且家家都差不多;穿新衣服,也只能当时的条件相比,就那样人家与人家还有区别。然而即使条件再好在农村也就是家织布,手工缝制,人和人差距到底有多大呢。所以,当时大家都一样,谁也不笑话谁。有的家庭孩子多,就根本没有新衣服穿,勤劳的母亲把旧衣服翻新一下或者在旧衣服外边套上一件相对干净的衣服就很不错了。

        在小孩子的心思里,穿新衣服显摆的事才不重要呢,他们有自己的乐事,经常还嫌弃穿新衣服影响玩耍,不方便,前头穿转过身就脱掉了。

        而过年时那些不得不做的祭祀行礼之事,大人们严肃认真,小孩子也就跟着看,有时候被要求跟着做,内心里反感嘴上也不能说。过年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有心无心的经历。年年反复着同样的事情,过年的习俗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我们身上留下了烙印,一代一代地承传着。

我经历的家乡年

        记得家乡的年是从腊八节开始的。小孩子其实不知道腊八节是干什么的,通常都会跟着大人学样子,或者帮助大人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关于腊八饭,当时听说是祖先人们打仗到年跟儿了,战争还没有结束,于是就把所有的粮食都集中起来,做了一锅饭犒劳三军,结果这一顿饭吃了之后一仗打赢了。战争结束了,大家回家过年了。于是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就形成了吃腊八饭的习俗。至于这传说对不对,当时我们也没有人在意。只知道家长的腊八饭家家都很重视,而且有不少讲究。比如配料很复杂,一般是提前把大粒糁子、豆子(什么豆都可以)放在锅里熬煮,天明时再把擀好的面切成菱形面片煮进去,最后再倒入炒好的腊八菜。

        这个腊八菜很特别,也是综合了多个菜种的一锅烩,需要专门说一说。我们家乡的腊八菜成份很多,比如豆腐片、胡萝卜片、白菜、菠菜、粉条、葱、蒜苗、芫荽、黄花、木耳等等。其中豆腐片不是简单的把豆腐买回来直接切成小片使用,而是有一套制作工序。腊八一般都在冬天很冷的时候,豆腐买回来要先放在院子里冻一冻,冻透了之后再放在锅里蒸一蒸,蒸过的豆腐就变成了发泡豆腐,比较劲道,不容易烂。腊八饭里的豆腐片就是这样炮制出来的豆腐,与其它菜烩在一起不会烂。家乡的腊八菜一般都是烩一大盆,吃好多天。有的人家都可以吃到过年期间。除了腊八早晨吃腊八饭以外,以后每天早晨都可以舀出一大碗腊八菜来就饭吃。

我经历的家乡年

        家乡人吃腊八饭除了制作重视以外,吃也是很讲究仪式的。吃饭前要敬神。因为这个时候各种祭祀平台还没有准备好,所以腊八饭前祭祀通常就先盛一小碗放在案板上,算是祭祀案神,然后就去祭祀天地五谷诸神。我们小孩子不理解其中意义,只是照着大人的吩咐端上一碗腊八饭去给天上撩出一点儿,给地上撩出一点儿,口中念念有词,感谢天地,祈求保佑。然后就是给院子里的树木敬饭,拿筷子挑出来一筷头抹到树身上,同样口中念念有词,感谢保佑敬享之类。现在看来,腊八饭应当是祭祀天地诸神以感谢五谷丰登万物美好诸事顺安的。

        大人们说,吃了腊八饭,人就糊涂了,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花钱办年货丝毫不吝惜,大手大脚地买这买那。其实在我们家乡,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制,人们所能买的经常吃的无非就是腊八菜里的那些东西。而且,有的东西即使买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大部分生产队从秋天就开始准备大家过年的事了。比如养几头猪,比如磨粉面等。我们生产队就是这样为社员准备过年用品的。社员们其实是没什么好准备的。

        腊八过后,等待过年其实很漫长。这个时候有一件事情必须做,那就是扫灰纤。扫灰纤是一件又脏又累的活,但是不做不行。在我们家乡老辈人的观念里,一年了嘛,屋里屋外得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连很多角落都得打扫干净,这样过年才最美好。我家兄弟多,打扫高处、和泥泥墙这些难有难度、有技术的活兄长就做了,年龄小的我们一般就是搬东西,如坛坛罐罐、箱箱柜柜等。把家里所有的墙壁清扫干净,把家里的角角落落整理一新,再把坛坛罐罐、箱箱柜柜等所有的东西整理一下,擦洗一遍,搬回原来的地方。墙壁刷新的方式是,泥皮斑驳的地方用和好的麦草泥补着泥一下,人经常接触的地方比如炕周围,用蔴纸或者旧报纸糊一下。把整个家里打扫装饰一新,准备迎接新年。不管条件如何,我们家乡一直都保持着这样的传统习俗。

我经历的家乡年

        这个时候还有一些事儿生产队都不同程度地做着。其中做粉条有的生产队做,有的不做。我们生产队一直都在做。磨了一个冬天的粉面,这个时候就要拿出来做粉条了。做粉条是一项技术活。父亲是淋粉条的技术能手,每年做粉条时,我都会看见父亲捶打马勺,把粉面团淋到锅里做成粉条的情形。一般是生产队全体社员连续几天工作才能做完。做好的粉条晾晒干了就可以分给社员了。一般家庭分到的粉条足够自己家里和亲戚家吃的了,通常就不用再买了。

        做好了粉条,接着就是杀猪。杀猪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全队社员齐参加,从早晨忙到晚上,每人可以分到1斤左右的鲜猪肉。有了鲜猪肉,过年就可以丰富美好很多了。比如蒸包子、吃饺子、蒸碗子、回锅肉、爦臊子等等。

      腊月二十三,许多人称小年,我们那时却不知道这些。我们只知道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在我们的记忆里,凡是带“祭”字的节日或者仪式都不能随便对待,都要严肃认真。祭灶时间是在晚上。祭灶前要由家里能够写字的人做一个牌位,上书“灶王爷”三个字,把牌位端端正正地立在灶王爷祭台上,同时在牌位两边贴上传统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祭灶主要是烙坨坨馍,用坨坨馍祭奠灶王爷。方式是烙好馍之后,先给灶王爷点蜡上香烧纸,烧纸时在坨坨馍上掐下来豆大的一粒集中起来连同烧纸一起献给灶王爷。整个仪式一般由家庭主妇担任主角完成。在我们家,我们就看着母亲严肃认真地做着这一切,点蜡烛、上香、烧纸、嘴里念念有词。出于内心的恭敬,我们这些小孩也没有人敢轻举妄动,恭恭敬敬地等到母亲把这一切做完之后才拿馍吃。

        祭灶之后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就进入迎接新年的准备活动之中了。这些活动家家都不一样,吃饭待客准备的有爦臊子、炖肉块、蒸年馍、炒酱萝卜等等,自身打理的有理头发、剪窗花、贴年画等等,大人还要给小孩子准备新衣服、新鞋子等等。在我们家乡,过年主要是给孩子们过,很多家庭的大人特别是男主大人经常连新衣服都不准备。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蒸年馍。这工作需要全家齐动员,大约需要满满一天时间。我们家乡的习俗是正月里不过初五一般不允许干什么活,特别是家庭妇女。不干活怎么吃饭啊?早晨就做稀饭溜年馍,就酱萝卜或者腊八菜或者腌咸菜,中午走亲戚,晚饭也是稀饭溜馍就现成的菜。小时候我们只知道从初一开始每天都有禁忌,家乡人把禁忌叫“不当”。天天有“不当”,日日有说辞。这些都是让人们特别是妇女们放下手中的过,包括针线活,一心一意休息过大年。我们小时候不懂得什么是“不当”,总以为“不当”就是“可怜”。现在看来,“不当”就是“不能”、“不应该”之类的禁忌。比如初一水火不出门啦,初二不能动笤帚啦,初三不能动剪刀啦,初四不能……腊月三十下午就把有关工具藏起来,比如放进柜子里或者藏在炕席背后,只有过了初五之后才勉强可以干活。当然,初五干活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的。干活前要先更新祭台上的祭物,点上香,换上新祭品,才可以干活。一般情况下,必须干的工作是“起粪”。从年三十到初五,五六天了,不论后院茅房还是猪圈牛圈,这么长的时间,土粪已经很厚了,必须及时开起。这一天我们家乡叫做“破五”,“破五”开工要有个仪式,仪式做好了就可以开工干活。“破五”仪式就是给祭台上看香点蜡,把家里打扫干净,当天得吃长面。这一天过后就可以在家院里做点什么事了。讲究大的人家即使过了“破五”,每天也还是讲究“不当”,禁止干什么活。谁要是违背了禁忌,就会有奇迹出现,比如破财了,有灾了,案板和炕头跑蚂蚁了,等等。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当”,所以正月十五日之前人们基本上是不干什么活的,包括蒸馍馍。

我经历的家乡年

        也正因为这样,一般家庭蒸年馍要蒸很多很多。年馍的品种和类别也很多。一类是过年自己吃的馍馍,有包子包括肉包子、菜包子、豆腐包子、地软包子等,有大馍馍、小馍馍、花卷、油吉吉之类;一类是过年献祭走亲戚用的馍馍,有大圆馍馍、花礼馍馍等。大圆馍馍、花礼馍馍一般就是面雕作品,做起来很讲究,比如圆馍上要有图案,顶上要镶嵌一个枣,花礼馍馍要做成如意形的,动物形的如鱼形、十二属相形,不仅有外形还要花纹好看等等。献祭馍馍和走亲戚馍馍多少根据自家实际用途决定。一般都要在地上铺设一张新席子,蒸熟的年馍先放在席子上凉着,等凉了以后再分别收藏起来。一般家庭一天蒸下来都要储存好几背篓呢,基本上正月十五日之前再“不蒸”什么了,也“不炒”什么了,只有吃长面。蒸熟的头锅年馍往往要先拿出来祭祀,像吃腊八饭一样,拿一根筷子插上一个馍馍去祭祀天地、灶王爷、门神爷、土堆爷等,还要把自己吃的馍馍每样拿一个送给左临右舍的好友长辈去品尝品尝。蒸年馍一般是忌讳来人打搅的,一般家门上只要有筷子插馍馍,大家都会避开的,即使是有事情也不去在人家蒸年馍时到人家家里去。据说,蒸年馍时家里要是有人来说话打搅,往往蒸出的馍馍品相不好,没发起或者起麻子。

我经历的家乡年

        年馍蒸好之后就是爦臊子肉了。关中农村爦臊子肉这活一般不是由家庭主妇做,而是由家庭主男做。我家在我们小时候一般都是父亲做的,磨刀、切肉、爦臊子一系列活都是父亲干的。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跟着看,或者帮个手,经常是跟着抢骨头啃肉吃。爦臊子时往往把剔下的骨头放进臊子肉里面一起爦,爦熟之后捞出来让人吃。我家从我记忆起就没有爷爷奶奶,所以捞出来的骨头就给我们这些孩子们吃。吃骨头肉也有礼数,年龄越小越受优待。抢骨头肉吃的事一般不会发生。大孩子一般都去干别的活去了,不会抢,抢骨头肉的都是半大不小的。如果骨头肉多了,父亲就先把骨头上的肉剔下来,再把骨头交给我们这些孩子们啃,其实也就是过过啃肉的瘾,实际上吃不了多少。等到爦好了臊子,父亲会利用臊子锅和剔下来的骨头肉,配上些葱姜蒜,给我们做一顿红肉泡馍,顺便顶一顿饭。

        蒸年馍、爦臊子、准备新衣服、剪窗花、裱墙壁、刻门前儿等等一系列活干完,差不多就到年三十儿了。那时候并不是什么都靠买现成的,比如窗花、门前儿等,只能买回来红纸,自己剪,自己刻。窗花纸叫缎面纸,各种颜色都有,买不到缎面纸就用红纸代替。剪窗花是女孩子的事,我家只有男孩,母亲就让我们也学着剪。我们就借来窗花影用蔴纸把窗花影跟红纸钉在一起,在煤油灯上熏,熏好以后把窗花影取下来,用剪窗花的专用小剪刀剪。这是个慢工,得好几天。门前儿是过年时贴在家家门楣上的装饰性剪纸画,红色的。刻门前儿需要专门的刻刀。当时家家似乎都有一种小刀,一头大一头小,是专门用雕刻门前儿的。平时那个刀还可以用来修脚。我家就有一把。刻门前儿的花影也有影子,借来用就可以了。家乡的人家有自觉保存窗花门前儿影子的习惯,一家保存了大家借着用,都有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刻门前儿也是细活,有的人家不会刻,就会到会刻的人家去要。那时候人们没有买卖的习惯,只要我家用不了,你家要就给你家拿去用好了。过年用品,讨得是吉祥如意,没有人要讨价还价。包括贴的春联,大家也是相互讨喜,能者多劳,众人恭维,乐于奉献,图的是个年节喜庆,好彩头,买卖的事似乎没人在意。

我经历的家乡年

        真正的过年是从三十儿开始的。

        三十儿一大早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女孩子贴窗花,男孩子打扫卫生,整饬环境,向地面洒水,贴门前儿,贴对联。“三十儿吃搅团,一年够搅缠。”三十儿上午经常吃搅团,这是母亲经常说的话。“搅缠”是钱够花,只要年三十儿上午吃了搅团,来年一年保证经济良好,再怎么折腾钱也够花。半下午时,家里人会做个分工,妇女在灶上做饭祭灶,男人分两组,一组在家布置祭台。小时候经常听说并且看到祭台上正中央挂着一个很大的卷轴,上面密密麻麻地画着图案,大人们管它叫“荣”。我至今也不知道这个叫“荣”的卷轴的确切叫法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荣”字怎么写,我只知道那个挂在祭台正中央的卷轴名字这么叫。现在想明白了,那其实就是祭祀祖先,所谓“荣”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家谱,上面列着自己家族的上几辈人的谱系。可惜,文革期间,这个作为每个家庭家谱的“荣”也被当作“四旧”给破掉了。另一组则到野外去,拿上铁锨,带上蜡烛、香和纸,挨个找自家祖坟,除草,整修,点蜡,上香,烧纸。据说三十上坟祭祀叫请,过年了,也要把祖先请回来,和大家一起团圆过节。等到野外上坟祭祀的人回来,家里的祭台也安顿好了。晚饭也准备好了。吃晚饭之前给祭台摆祭品,点蜡,上香,烧纸。给灶王爷、土堆爷看上香,点上蜡。一切做好之后就可以到大门口去放炮了。

        这样看来,三十儿晚上放炮辞旧迎新这件事,在我们家乡并不是一件专门讲究的事。一般是天擦黑随着各种祭祀安排完成之后再做的事情,没见有人除夕夜抢放第一炮的事发生。似乎是祭祀要紧,放炮次之。倒是初一早晨放炮有人图的是抢个“早”字。这大概与我们家乡人的勤劳致富的民风及其相关思想有关,在我们的印象里,初一放炮早的人家一般都是勤快人家。我们小孩子的乐事是去抢着捡拾没有放响的炮。只要一听“噼噼啪啪”的炮声,大家就从不同的地方跑到放炮的人家门口,拼了命的抢拾没有爆炸的炮。抢拾来的炮就成了我们这伙孩子最好的玩物了。有火药眼子的就点着放炮,没火药眼子的就剥开来收集火药,收集的火药还有很多种玩法呢。火药装进凡士林盒子、软膏盒子、青霉素瓶子里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要么就放在石头上用手指头挤着响,要么就装进自己制作的火枪里玩打枪。农村小孩有的是创造力,只要别人有,自己看一看就会仿照着做一个。别说枪了,板胡、二胡、笛子,我们都先后做过。我们当年单纯的想法是,只要自己想要的,都会想办法自己去做,从来没有想着问别人要。做枪用炮锭子、架子车辐条冒都可以做,用炮钉子做成的枪还可以打石子,用架子车辐条冒做的枪只能打火药。积攒火药的事只有过年才有机会,所以都很用心。一般情况下,过年积攒的火药可以让我们玩到过年结束。我们整个正月里都会乐此不疲,乐不可支,其乐无穷。

我经历的家乡年

        大年初一全天讲究水火不出门,不动家具,连地上的垃圾也不能动。动了据说不吉祥。至于现在人们经常说的“吃年夜饭”的事,我们在家乡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似乎那时候人们并不只是讲究吃喝,而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看望、问候、磕头、行礼一类的活动。这些活动不是在年三十儿而是集中在大年初一。这样以来,大年初一大家什么也不干,主要活动是家庭晚辈向长辈拜年问候、磕头致敬。这项活动我们称其为“拜年”。小时候我们向长辈拜年,长辈一般都只发核桃、花生、大枣、蜜枣、洋糖、琼锅唐之类的东西。有时候长辈家里情况不好,随便给个什么就可以了。在我们小孩子的心里,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按照父母亲的要求去完成了对应该拜年的人拜了年。后来慢慢地开始发压岁钱。

        由于没什么事,正月初一大家往往会集中在某些地方,谝闲传,玩耍。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发起过年时的一些活动,比如拂秋千架,为村里人提供春节娱乐活动的工具。一般情况下,这种发起就会很快得到大家支持。于是,提供檩条的提供檩条,提供粗绳的提供粗绳,秋千蹋板上年用过之后会放在某人家里,此时就会很快提供出来。这样在大家努力之下,用不了多少时间就把秋千架支起来,同时热心人也把对联写好,把鞭炮找来,放鞭炮,贴对联之后就开始荡秋千了。秋千一般要保持到正月十五。村里人,只要身体健康,基本上都要到秋千上去荡一荡,耍耍威风,露露手艺。荡秋千是我们每个男孩女孩过年时都喜欢的活动,也是我们对家乡过年最深刻的记忆。

        初二称为“新灵”日。“新灵”二字怎么写,我们不是很清楚。据后来理解之后推测,初二应该是祭祀新近去世之人的日子。所以,初二这一天大部分人家不走亲戚,走亲戚的都是参加新灵祭祀仪式的,比如烧纸钱、祭亡灵,但初二祭祀是不哭的。当然,也有把几种走亲戚的情况综合起来,集中在初二这一天待客的做法。

        从初三到初五六,是晚辈给长辈拜年的时段。这几天,按照距离正月初一时间的长短区分所走亲戚的亲疏远近。初三是新女婿走丈人家,外甥走舅家。初四所走亲戚就隔了辈分,初五六则是平辈年龄小的看望年龄长的。还有其他亲戚关系的也会在初五六七一这些天走走看看。从初七八开始,走亲戚的方向就开始变化了,不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而是长辈看望晚辈,给晚辈送灯笼。家乡的人们特别看重舅舅、外祖父外祖母给外甥外孙送灯笼,其他的长辈亲戚这个时候也走动,但不一定要送灯笼。

        闹元宵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的。关中农村的闹元宵通常幅度不是很大。从正月十三开始,陆续就有人家的孩子挑着灯笼串门子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一共三天是小孩子挑着灯笼串门游街的时间。说是闹,其实是大家打着灯笼在一起比一比谁家的灯笼好看,谁家的灯笼多而已。真正的闹,在我看来是在正月十六日晚上。正月十三开始每个家庭点亮第一个灯笼的时候,并不是就稀里糊涂挑出去让人看,参加大家挑灯笼的队伍,而是要挑着灯笼在家里到处照一照,这一照会有很吉祥的意味。正月十五日晚上按规矩要扫除卫生,安顿祖先的祭祀活动,放鞭炮。然后是灯笼会。正月十六日晚上是碰灯笼。据讲究,灯笼是不能用旧物的,一般要当年送当年用,正月十六日晚上碰灯笼时把它烧掉。同时正月十六日晚上还有一个仪式,那就是燎花花。燎花花与烧灯笼是同时进行的。燎花花使用谷杆,没有谷杆时就用麦草代替。十六日晚上家家在门口点起一堆谷草火,家里每个人要从火上跨过去,让火把人燎一燎,说是燎过花花的人,身上的晦气就没有了,新的一年就会万事顺意。这个仪式家乡叫燎花花。燎过花花的火烬,再用东西一拍,人们根据溅起的火花判断新年生产丰收的征兆。有说玉米花的,有说麦花的,还有说谷子花的。我们小孩子不懂,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就跟着瞎闹。在我们的记忆里,“小初一大十五”其实就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的打灯笼、碰灯笼、燎花花了。大人们早已没有了悠闲过年的心思,“六九七九河边看柳”,季节的变换催促着人们去锄麦地的杂草,去拉粪,去灌溉,去春耕了。

        元宵节还没过完,就有人陆陆续续干活了,十五一过,年气基本上就没有了。人们被节气催促着从事春耕生产去了。

我经历的家乡年

相关文章

  • 我经历的家乡年

    【按】人常说:“十里不同俗。”过年的风俗地域差异、人家差异其实是很大的。所以,看了很多写的过年,总感觉不是...

  • 这一年,回到家乡......

    在外面漂泊了整整18年,我已经记不清家乡的模样。这18年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而当我带着家人再次回到家乡时,街边卖油条...

  • 下雪记

    2022年2月22日,我的家乡迎来了第一场雪。 这也是在家乡经历的第一场雪。 这雪也可以说是我三十年...

  • 恩阳当兵入伍的故事

    我是2007年至2009年当兵的生涯不是很长却是极精彩的人生经历。当时我仍然记得离开家乡的情节。我们上了车直奔火车...

  • 家乡的冬天,家乡的年

    家乡的年,已经离我很遥远,童年记忆中的过年都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了。另一方面,家乡的年又是那么的亲切,仿佛随时都在我...

  • 我经历的那些年

    灰色的天空,人潮拥挤的地铁站,湿漉漉的台阶,和孤助无望的我。我一直以为自己会简简单单地过完这庸碌的一生,却不曾想是...

  • 我经历的年味

    印象中我从上学开始,就会特别喜欢过节日,尤其是过年,大概是吃吃喝喝玩玩再也不怕被大人说,对了,还有新衣服穿,每年的...

  • 那些年我的经历

    内心世界自认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东西,一直以来藏着很多很多的小秘密,最近两年一直闲附在家,致使心中的世界更加...

  • 我经历的2020年

    2020,庚子岁首。满以为万象更新,期待新的一年,新的开局,开启新的征程。1月份签合同谈下一个新的场地,未曾料...

  • 【164-Doris】英雄之旅——我的自我成长之路

    【出发】 2006年,我大学毕业,在经历了保研,留校双重失败的打击下,黯然回到了我的家乡。庆幸的是,我没有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经历的家乡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ea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