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家长会随笔

作者: 无用斋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2-14 22:17 被阅读35次
    澳洲家长会随笔

    情人节参加小情人的家长会,女儿学校的校长通过一个短片告诉我们一个教育界的研究结论:孩子的幸福感很大程度取决于和父母的亲密程度、还有父母为孩子自豪的程度。换句话说,父母的亲密陪伴越多,孩子的幸福感越强; 父母的鼓励和赞许越多,孩子越幸福。反之,孩子内心就会产生一定的不安全感,而且这种安全感缺失会伴随到成年以后。

    陪伴不够造成孩子幸福感差很容易理解,在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隔代抚养或者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之后普遍内心没有安全感,在澳洲很多华人的小孩都是和妈妈长大的,父亲长期在中国做生意,这和单亲家庭也差不多。另外18岁以内的孩子不适合去寄宿制学校,否则也容易产生极强的不安全感。我想起有一次,女儿参加一个游泳课,我说好去接女儿,但是晚到了十分钟,因为对女儿来说那是一个陌生环境,所以到了以后我看到一向自信大方的女儿在一个角落惊恐的坐着,眼睛不停地向外看,看到我以后哭着就跑来了。我这时候才意识到虽然就十分钟,但是没有大人的陪伴孩子依然会有极其的不安全感,可见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有多大。

    关于为孩子自豪这件事情,能做的好的中国家庭没几个。在澳洲我经常看到父母很夸张的抱着孩子说:“你好棒,我很为你自豪”。但是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有出息,习惯不断给孩子树立更高的目标。比如孩子如果考试考了第十名,好一点的家长会说:“还可以,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进前五”; 大多数家长可能会说:“不是太好啊,你看谁谁谁考的多好,你要努力啊,下次我们超过他”; 还有少数家长可能会说:“才第十名,你成天在学校干啥哪,白给你买吃买喝了,下次不考前五名不要回来见我”。在这种严厉家庭长大的孩子,不管将来成就如何,生活安排的都很累,具有极强的不安全感,幸福感始终不会太高。

    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基本有两种,不停地忙碌奋斗型和把自己“包裹”的很严密的刺猬型,内心始终都会覆盖一层膜。这两种类型的人在目前中国很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小的时候父母的三种生活教育方式形成的:

    第一是隔代抚养或者单亲家庭长大;

    第二是寄宿制;

    第三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对孩子经常要求严厉或者不断给孩子树立新的目标。

    这些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多事业有成或者颇具社会地位,但是大多有安全感缺失的问题,生活劳苦而幸福感差,这种状态甚至伴随终身。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理念和社会引导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中国人普遍幸福感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澳洲家长会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ff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