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大学》020:修身既是致良知

读《大学》020:修身既是致良知

作者: 八宝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2-05-17 23:41 被阅读0次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之,于,对于。辟,偏,偏頗,偏向。哀矜:同情,怜憫。敖惰,是简慢。对人冷淡,不礼貌。:大,肥壯。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會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简慢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张居正讲解说:因为一家之根本,在于我自身,我身与人相接,情理所向,各有一个合乎于情、理所当然的道理。但是,人大多任情任性于自己的好恶,不能省察自己,就陷于一偏,而身不能修也。比如骨肉之间,自然应该亲爱。但是父亲有过,儿子应该谏诤。儿子有过,父亲应该教训。如果只管任情任性去亲爱,而不管义理上可否,那就跑偏了。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卑污之人,固然令人厌恶。但是如果他身上也有可取的地方,也不该全盘否定他;如果他还有可教之处,也不该全然终绝他。如果只管任情任性去贱恶,一点也不肯宽恕,那就跑偏了。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人对于尊长,固然应该敬畏。但也有一个敬畏的正理。如果不察其理,过于畏惧,或过于恭敬,话不敢说,大气不敢出,那也是不合于中庸,又跑偏了。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对困苦之人,固然应该怜悯,但也有一个怜悯的正理。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对那可恨之处,也一味姑息,这怜悯也跑偏了。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敖惰,是简慢,对人冷淡,不礼貌。平常的人,你对他简慢一些,也不为过。但简慢也有个简慢的正理。如果不当简慢之处,也去简慢他,就成了骄傲放肆,又跑偏了。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情之陷于偏颇,就是这样。喜欢一个人,就觉得他样样都是好的,就是他有不善的地方,也看不见了。讨厌一个人,就觉得他样样都是坏的,就是他有好的地方,也视而不见了。能够对自己喜欢的人,还能看见他的恶;对自己厌恶的人,还能看见他的好,始终保持至公至明,这样的人太少了!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以谚语说,儿子是自己家的好,庄稼是别人家的壮。对儿子因溺爱而不明,他的儿子虽然不肖,他也不知道,只是说好。对庄稼呢,虽然长势喜人,他却贪心不足,还嫌长得不茂盛。

    所以说,欲齐家者,必先修其身,如果身不修,则情有所偏,事皆任意。要想感化一家人,使其无论大事小情,都在情理之中,而没有参差不齐者,那是断无此理。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看了有好一段时间了,有一句台词却一直记得很清楚,那就是“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的确,人心中一旦有了成见,便很难改变。所以我们修身修的是什么?修的就是透过现象、透过人欲、透过七情六欲,看到本质,看到底层逻辑,看到天理,就能止于至善了。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是圣人,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看到有孩童即将坠入井中,也会将其拉开。

    之所以有偏,便是七情六欲。比如:恋爱时候千般好,结婚之后百态出。是双方刻意隐瞒么?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只看到对方的优点,对他的缺点忽略不计。科学证明爱情与人体产生的荷尔蒙有关,一但不分泌了或者少了,可不是就清醒了么?

    说一个阳明先生满街都是圣人的故事:

    王阳明有一次上课,讲着讲着,突然对一个叫于中的学生说,于中你原来是个圣人啊。于中吓一跳,忙说不敢、不敢、不敢。王阳明又说,这个圣人原是众人皆有的,不独你于中有,人人胸都有圣人。于中终于恍然大悟,笑而受之。

    王艮比较聪明,但是聪明人反而有时候有执见。他看王阳明说于中是个圣人,第二天上街回来之后,就跟阳明先生说,哎呀,先生,我刚刚上街,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啊,我发现满街都是圣人!估计王艮是故意这么说的,阳明先生也是一笑知道王艮心眼子多。

    阳明先生说,你见满街皆圣人,满街人见你王艮亦是圣人。王畏嘿嘿一笑。

    这时候,一个姓罗的学生冲进来,也说,哎呀先生,我刚才在街上看到满街都是圣人。这个学生比较质朴,比较老实,不像王良脑子反应那么快。王老师笑笑说,本来满街就是圣人,现在你感悟到了而已。

    这个姓罗的学生确实是悟到了,王艮是质疑,是故意调侃先生。阳明先生就反过来说,满街见你都是圣人。就是因为耍小聪明的,还没有真正到那个境界。因此每个人发现自己是圣人,内心的良知觉醒,这是什么?这是人生观。

    如果我们每个人良知觉醒,心中只有一个圣人,还容的下偏见么?自己良知觉醒,致良知,然后良知致人。

    最后我们一起读一下,阳明先生的天泉证道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一种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一种人生观,本节就是说的这个问题。

    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是一种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一种方法论,行动和实践层面,也就是阳明先生讲的要知行合一,要事上磨,事上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大学》020:修身既是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fn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