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庚子年,清明节。
一边深刻悼念抗疫烈士,逝世的同胞,一边缅怀已故的先辈先人。
四月天,阳光媚,晴空蓝,百花开,万物绿。
全国和驻外使馆下半旗,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控警报鸣响。
告慰烈士的灵魂,纪念逝世的同胞!
2、
闲来无事,再温读有关清明的诗词。蓦然发现,三十余首清明诗词,含有酒字或酒文化的,竟然占一小半。
中华酿酒,源远流长。三千年前,商周时代,酿制黄酒。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可谓是一部绵延发展的酒文化史,渗透饮食、养生、娱乐、艺术创作等日常生活中。
千百年来,让清明节童叟皆知,越来越响亮的诗词,无非就一首,就是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假如没有买酒这一描述和构思,此诗的意境定会打折。
贾岛的《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钱。”
最后两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命驾,在落花前饮着酒。以“推敲”出名的贾岛,清明定饮酒。
程颢的《郊行即事》:
“芳草绿原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没有推辞这杯酒,下一杯是否也喝了,不得知。
欧阳修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嘴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欧阳修是否喝酒不清楚,但他描写了游人游西湖的醉态,有的醒着酒,有的醉着酒,一片喧哗。
3、
中国的酒文化,实质是社会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喝酒,表面是物质的享受,实际是精神的愉悦。
亲人团聚时刻,倘若无酒,就无法表达相逢的喜悦和幸福。
事业成功时刻,如果没酒,就无法抒发自己得志的胸怀和豪情。
贫困失意之际,如若不喝,就无法抑制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丧事忌日时刻,如果无酒,就难以安慰痛苦的内心和悲伤的情绪。
清明节,一个祭祀先人缅怀先辈的日子,其心情之沉重,情绪之悲哀,是正常之事。悲伤之日,难免喝酒聊表心意,麻醉痛苦躯体。
同时,清明节也是旅游踏春的好日子,其心情之兴奋,情绪之高涨,也是正常。高兴之际,品酒赏花,怡然自得,逍遥自在。
所以,在写清明的诗词里,夹杂酒文化或带有酒的内容,也就顺理成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