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福建省旅行·在路上
荐馆 | 华侨博物院·有一段历史不应当被忽视

荐馆 | 华侨博物院·有一段历史不应当被忽视

作者: 莫写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7-12-05 11:51 被阅读0次

    一眨眼,2017年进入了最后一个月。

    咱也上个新,准备写成系列文章。下面来个简单的小问答。

    Q:主题是啥?A:荐馆。

    Q:荐的是什么馆?A:博物馆。

    Q:为什么写这个序列?A:响应大大号召,让博物馆里的陈列们都鲜活起来,以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Q:推荐标准是什么?A:我去过、认为很值得一去。

    好的,铺垫到此结束。

    我们直接进入今天的主题:华侨博物院

    图片来源于华侨博物院官网                                              我的角度 大约是1959年,华侨博物院落成时的角度

    一、基本情况(摘自官网)

    厦门是历史上华侨出入国的主要口岸,华侨博物院就坐落在城区东南部的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和闽南名刹南普陀寺。

    华侨博物院是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的,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是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舍是一座富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的重檐式宫殿建筑,楼身由洁白花岗岩砌成,屋檐以翠绿琉璃瓦铺饰,斗拱玲珑,飞檐凌空,古色古香,雄伟壮观。

    全院占地面积12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0110平方米;馆藏文物近7000件,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以及一批珍贵的侨史文物和鸟类、兽类、鱼类、矿物标本等,其中有多件国家一级文物。2005年推出的《华侨华人》、《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三个基本陈列常年对外展出。

    2008年6月,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93号

    电话:0592-2085345

    二、为什么要去?

    一是冲着陈嘉庚倡办,二是冲着《华侨·华人》这一基本展陈。

    ·关于陈嘉庚﹀

    我是历史知识很匮乏的理科生,以前知道陈嘉庚名气很大,但是一度傻傻分不清陈嘉庚和华罗庚(这个锅“庚”字得背)。直到最近去了一趟厦门,才彻底成功区分两人。

    因为整个厦门,到处都是陈嘉庚的手笔。他倾资办学,一手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包括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被称为“校主”。

    而且,这些学校的选址、总体规划、建筑方案等都是他本人亲自敲定的。他极具创造性地把闽南传统民俗与西方建筑特色相结合起来,建成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现在这些建筑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嘉庚风格建筑。

    南薰楼,源自网络

    嘉庚风格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其建筑呈现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让人过目难忘。

    闽南建筑特色之: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源自网络 厦门大学建南礼堂,源自网络

    我只知道陈嘉庚是华侨,是慈善家,是大企业家,但不知道他还是建筑设计大师?而且,开那么多公司还不够费脑子、占用精力的吗,怎么还有这么多时间来做教育?管理从规划到方案到实施的全过程建设?(后来我才知道,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他1934年破产了...于是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活动和教育事业中)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还干了些什么事?我很好奇。

    而且他居然还倡办了一个博物馆!要搁到现代,这得是多么出众的斜杠青年啊!

    我断定,陈嘉庚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于是我更好奇了,必须去看看他倡办的博物馆是什么样。

    ·关于华侨·华人

    厦门博物馆·厦门历史的前言里面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刻。

    厦门,是著名的贸易港口,百舸争流,贸易繁盛。明晚期已成为取代月港的泛洋口岸...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鼓浪屿设公共租界,半殖民地色彩浓重,也使厦门成为较早吸收西方文化的港口城市;

    厦门,是有名的侨乡和华侨出入港,无数的华侨过洋开拓,又重回鼓励,对厦门的经济建设贡献巨大。

    从另一个方面描绘了《南京条约》对我国城市和人民生活真实影响。大清,你糊涂啊!

    另,早在元朝,就有闽南人出洋谋生。鸦片战争后,厦门更是成为华工出洋的中心。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及殖民主义扩张,需要大量劳动力,列强在厦门纷纷掠卖华工出国,形成了华人出国的又一次高潮。由于乘船条件极为恶劣,很多华工没有再活着回来。

    华工在前往加拿大的船舱里

    我不禁想,这样的一船华工,背后牵扯的是多少家庭?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人生?他们后来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他们,最后和家人团聚了吗?

    于我而言,博物馆的最大意义,即在于每一件展陈品的背后,都有的一个故事。

    而我,恰恰对这些故事、这里面的人性感兴趣。

    三、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

    华侨博物院的门口很普通,甚至是有些不起眼。走进去却别有洞天,独特而又熟悉的造型令人眼前一亮。

    整个馆舍是一栋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是嘉庚风格建筑中的精品。

    一进门就看到一块石碑,写下了捐款者的姓名和捐资金额,当年数位爱国华侨共捐资370500元建立了华侨博物院。

    纪念碑

    一层就是“华侨华人”基本陈列。

    这一基本陈列的主体部分,更新于2004年。按照官网的说法,是为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30周年、于华侨博物院建院45周年之际推出。

    该陈列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走出国门”“侨民公民”“辉耀历史”,以院藏侨史文物资料和侨史研究新成果为基础,借助新的展示手段,通过300多幅历史图片、100多件文物实物并配以形象逼真的模拟场景等,真实而生动地向人们回顾了华侨、华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足迹;再现了他们在居住国的生存状态和杰出表现;介绍了他们从侨民到公民认同转变的过程;讴歌了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创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展示了华侨对祖国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报国情。(摘自官网,有微调)

    由于该陈列所涉及的侨乡、侨居国均不受地域限制,展示面广,时间跨度大,于2005年5月荣获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社颁发的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最佳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奖。(摘自官网)

    我选几张印象较为深刻的发上来。

    经济困难、谋求发展果然是最大的动力。

    想起来那首闽南老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有的船死亡率甚至达到了40%...

    那时的华工,被称为“猪仔”

    1881年加拿大修铁路,一共17000名华工,就有4000多人献出生命

    早期被掠出洋的华工多是充当苦力,干的是洋人不干的带血工作,也有大量的华人为之付出了生命,却身不由己,宛如世间一蚁。

    出境事由:寻夫

    不乏有很多丈夫先行出洋,妻子后来寻夫的。

    还有这样的小朋友 从三刀两小,到老板、教师、医生、律师,到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

    苦尽甘来,数代人的拼搏、付出与积累,终于改变了阶层。

    这条路太长,太辛苦,却也值得。

    仔细看看,技术经验一栏写着:司机。  

    关于“南洋机车工”,又有一段历史可以说说了。

    1938年中国东部沿海基本都已失陷,物资进不来,国民政府开辟滇缅公路接收军需物资。当时国际援助物资中有一万三千多辆汽车,正好可以装满物资开回国内,可是没有司机。在陈嘉庚的号召下,有三千多名华侨回国担任司机,当时的滇缅公路太险了,以至于到1942年日本切断滇缅公路,只剩下一千余人。

    融入社会

    也有不少华人在异乡与当地女子结婚,他们的后人当中,华人男子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

    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华人妇女

    讲真,左一好漂亮...

    产业先驱。右下角是陈嘉庚

    后期逐渐涌现了许多产业大亨,他们既带动了一方发展,又把资金注入回家乡。

    四、写在最后

    其实不知道写什么好。

    无论什么样的文字,都无法形容初期华侨海外谋生的艰难与无力,亦无法概括出他们努力拼搏后的现状,或子孙后代飞黄腾达,或家道中落。

    建议大家去看看相关展陈和纪录片,了解下我国的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段历史,绝对比历史书上讲的有意思多了。

    我的感触是,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感谢祖国这几十年的强盛,让人民安居乐业;大环境无力时,作为个体还是可以选择去抗争的;闭关自守太可怕,做出改变,可能会死,但一直不变,肯定会死。

    感谢这段历史带给我的反思。

    P.S:北京也有个华侨历史博物馆,就在北新桥附近,2014年刚刚落成,值得一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荐馆 | 华侨博物院·有一段历史不应当被忽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gq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