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就立刻想要回报。
经过三四次的跳槽,终于爬到了一份年薪30多万的策划经理的位置,然而依然过的很压抑,各种方案,忙着投标,比稿等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忙忙碌碌的生活。只有30多岁的年龄,却被工作折腾出了一身病,各种出差和加班,疲惫不堪,这样下去永远都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坚持不下去做长期投入的事情。
只看到眼前的回报,不做长期的投入和规化。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并由此形成一个带宽,带宽被占用的越多、留下的空闲就越少、去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和时间就越少。
很多人虽然日进斗金,但是被各种事务缠身,时间都消耗在应酬/会议/拜访/加班上,这种人挣得永远都是最苦逼的钱。
有些人整日忙碌奔波,却分文不值。记住:会赚钱不如让自己更值钱。赚钱会越来越辛苦,值钱却越来越轻松。赚钱是靠双手挣钱,值钱是用名字挣钱。
未来是个体崛起的时代,早一天树立个人品牌(IP)就早一天实现自由。然而人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只盯着眼前的收入,不愿意在品牌方面进行投入,因为品牌是长期建设的过程,它需要长期积累后才能看到效果。
决策的层次太低。
在小事上仅仅计较,却在大事上稀里糊涂。
比如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穿的衣服都很简单呢?马云/雷军/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无不例外。
因为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事情都决策上,他们总是把决策放在哪些更少/更有价值的事上。
因为这个时代对人们最大的考验就是:复杂。它让我们迷失了自己。
互联网将一切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每天都有各种决策等着我们去做。当你每天要做很多决定的时候,你做的每一个决定的准确度就会被削弱,因此不如把你所有的精力分配在最重要的决定上,其它的决定都由他去吧。
穷人关注的大多是日常选择问题,都把精力放在生活细节上了。而富人关注的却是宏观的格局和趋势问题。
大事要清醒,面对最重要的决策上绝不可以出错,一定要快、狠、准。小事要糊涂,在很多纷杂的小事上切不可斤斤计较,否则你的层次永远都不能拔高。穷人恰恰相反,在大事上犯糊涂,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只愿意吃重复的苦。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其中两个回答获得了很高人气:
第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却不一样,你躺着不动它自己就来了。
第二个回答是这样的: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有人这样分析其中的逻辑: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前者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后者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的精进过程。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毕竟主动给自己找罪受的人总是少数。
但是世界的逻辑也是蛮有意思的:你要不主动找苦头吃,苦头也会自己找上门来,而且当他们找上门的时候,你得加倍奉还。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苦难守恒定律”:苦难,是人生的基本特征,每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它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人性使然,我们都选择吃生活的苦,而避开学习的苦,于是最后变的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痹,唯有学习的痛苦让人清醒并提升,不选择主动吃学习的苦,就会一辈子吃生活上的苦。
为什么有一种快捷的修炼方式叫“苦行僧”?因为他们就是主动去寻找痛苦,比如炎热的夏天,他们赤着脚走在滚烫的马路上,就是寻找那种极致的痛苦,苦到极致,就觉悟了。
所以,真正看透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难修行。你受得了多大的苦难,才配的上多大的成功。
人穷不可怕,可怕是知道穷,也还努力维持自己穷的状态,不从本质上改变。
无药可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