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里·帕特森,从事组织行为学的教授
一、金句(包含概念):
① (资料查询)关键冲突:面对面产生了需要对它负责任的碰撞。
② 关键冲突处理完要达到的标准是:问题顺利解决、人际关系得到提升。
二、新知:
① CPR思维法
当双方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时,有时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使得双方不能快速进入正题,尤其面对关键冲突,如果解决问题的一方不能很好把握问题的核心所在,根本不可能让犯错一方改正。如何把握问题的核心,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书中给出CPR法。
内涵:C指内容(content),P指模式(pattern),R指关系(relationship)。当问题初次出现,和对方讨论的是问题的内容,即发生的事实;当问题再次出现时,和对方讨论的是模式(模式表明问题具有历史性);当问题继续放生时,和对方谈论的就是关系,即继续这样做会影响多我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案例加深应用:一名和老板关系不错的员工经常迟到,老板明确提醒过之后,他开始按时上班,但没过多久又开始迟到,周而复始。他认为老板和自己关系好,不会惩罚他。该案例表面上属于“迟到”的问题,但是运用CPR思维分析,该员工存在的问题是“表面:迟到→核心:不信守承诺→变质:不在乎两个人的关系”,因而作为老板就要在不同阶段谈论不同的内容。
② 基本归因错误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一个人从事情的发生到做出行为所经历的过程是: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动。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思考一个问题:整个过程哪个环节直接影响我们最终呈现的行为?主观臆想,即对所见所闻的猜测。例如生活中自己做错事,我们会从潜在因素分析问题,之所以做坏事是身不由己的;而别人做坏事,我们就会认为他品格有问题,做坏事说明本人就是坏人,只分析外部原因。其实这就是人类归因的双重标准,对于他人,主观臆想更多的停留在外部环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从别人口中听到很多十恶不赦的坏人。
③ 第一时间的瞬间感受
假想一个场景:一群人正在开会,突然一位员工火急火燎地冲进来,惊慌失措地说车间出了天大的问题,结果在场的参会人都会惊慌失措地冲进车间查看。先不说问题到底有多么严重,只讨论员工进来的状态,“火急火燎”、“惊慌失措”、“天大的问题”三个形容表明了员工所传达的一个讯号→车间出了大问题,而参会人会自动放大捕捉到的瞬间感受,认为发生了比天大还要大的大事。运用到公司中,倘若面对一个犯错的员工,管理者也如上述案例中的员工那样夸张,我相信犯错的员工再也不会喜欢上这位管理者,这个关键对话一定是一个失败的对话。
④ 六种影响力模型(还原事件真相)
一个人出现工作状况,我们普遍认为他能力不足、最近状态不好,或者其他人配合度不高。零散的原因我们都能说上几个,但是书中给出三个方面六个具体的思考点,帮助我们完善角度,内容如下:
第一,自我
情况一:自我动机(痛苦和快乐)
情况二:自我能力(长处和短处)
第二, 他人
情况三:他人动机(表扬和压力)
情况四:他人能力(帮助和障碍)
第三,外部条件
情况五:外部条件动机(奖励和惩罚)
情况六:外部条件能力(沟通和障碍)
⑤ 激励他人改变行为的三个旧方法和三个新方法
一个人不愿意做出行动,有两个原因:能力问题和动力问题。任何行为都有动机,那我们又该如何激励他人改变行为方式呢?
A.传统方法:
第一,依靠个人魅力→会使对方有种被利用的感觉
第二,依靠权力→损伤个人利益,而且不会持久
第三,滥用奖赏→奖励应该用于特别的工作表现
B.新的方法:
第一,探索自然结果→从自我、他人、外部条件三方面进行探索
第二,揭示难以察觉的结果→帮助对方找到他们自己无法看到的结果
第三,方法和情况要吻合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实用,就绪采取惩罚手段,从而约束对方的错误行为,但首先要和对方说明后果,同时也要注意一视同仁,坚持到底。
三、新旧认知对比:
① CPR思维法。依据“内容→模式→关系”层层递进地角度抓住问题的核心、本质,是我从没有深度思考过的,更何况是同一个问题随着次数增多而变质。生活当中我也有过解决关键冲突的经历,但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只是通过“打感情牌”的方式谈论内容的关键所在,而不是层层递进。我的认知里,把“关系”当作一个处理关键冲突的工具,而不是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导致很多对话没有明显的实践效果,值得反思。
② 第一时间的瞬间感受。我个人很少会受别人带给我的瞬间感受,这要归因于我的家庭环境。我母亲属于大惊小怪型,丢了五毛钱也会惊慌失措地跑来跟我讲,找不到东西了,她的表情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逆向思考,我不受瞬间感受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我能利用好“瞬间感受”,即我在传递信息时是否自行夸张了情绪,给别人造成一种错觉,其实是有的,所以我需要改进的是不要虚拟放大事物效果,会给他人造成认知偏差。
③ 六种影响力模型。用一个案例分析之前我对于问题的分析角度。老师要求社团更改制度,由原来的大三做社长变回大二作社长,面对这个关键性冲突,我的分析角度是自我动机和能力(大三不太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管理社团+个人能力有限,管理社团很累)、老师的不愿意(他人能力—阻碍),但并没有思考他人的动机(表扬和压力)和外部条件,比如我对大三的有多关注,有没有表扬过他们,有没有制定一个奖励机制(如21天周期礼物法或活动礼物)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有没有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畅谈的安全、舒适的沟通环境,虽然有,但是可以数的过来,可见没有其他角度的分析,完全做不出全面的决策。
④ 激励机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动机也在变,甚至存在“无所谓”的现象,比如学校设置奖学金,有些人压根就不在意,哪怕奖励五千,自己有能力拿也不在乎这个钱,面对这种“无所谓”现象,传统的激励方法显然行不通。如今产品设计要讲究个性化,激励机制也要讲究个性化,所以帮助对方找到问题所在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激励方法。
四、实践:
① 学会利用CPR思维抓住问题的核心;
② 理解基本归因错误,对于他人的所作所为,从“他自己”和“我是他”两个角度思考;
③ 面对一个好或不好的事物,先检验是否自己受到影响,然后反向检验是否自己也会这么做。例如我不受“瞬间感受”的影响,是否代表我没有给他人带去“瞬间感受”的冲击;
④ 从自己、他人、外部条件三个角度的六种情况分析一个人的失败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