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秦国睡虎地秦墓竹简,古字形从帛,金声,金也表义。
“锦”,本义指:有彩色花纹图案的丝织品。后用来代指:美好的事物,如:锦绣山河、锦衣玉食等。还用来代指花样多而美好的东西,如:前程似锦、锦上添花等。
锦,是一种传统的丝织品,同时,锦也是一种缎纹的提花织物,由桑蚕丝、鸟羽和金属丝交织而成。
锦,纬丝的色泽均在三色以上。有的锦,还织入光亮美丽的金属丝(金、银丝),具有多种彩色花纹。
《释名·释采帛》有一条声训:“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 可见在汉代人心目中,锦是一种很贵重的丝织品。
锦,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其制作过程比较复杂。
锦的经纬丝,在织造前都预先染色,纬丝的颜色在三种以上。根据花纹图案的要求将丝穿机编成复杂的图案。
锦,正因为其制作复杂,花纹精美,锦的身价不菲,如同金一般贵重。所以“锦”字以“金”字作声符并会意。
如此美丽贵重的丝织品,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它还是地位的象征。
“锦绶”,是官员身份的标志;“锦衣玉食”,是贵族的生活;锦,还是给优胜者的奖品,现代汉语依然常用的“锦标”一词,本指奖给龙舟竞渡领先者的锦制旗帜,后来指代状元及第,到了现代,则成了体育比赛中的常用词。
李善引《陈留记》云:襄邑涣水出其南,睢水经其北。传云睢涣之闲出文章,故其黼黻絺绣、日月华虫,以奉宗庙御服焉。
司马彪《舆服志》云:襄邑岁献织成虎文。按,许以汉法释古,谓若今之襄邑织文即经典之锦文也。毛传:贝(逗),锦文也。
《禹贡》:厥匪织贝。郑注云:贝,锦名也。凡为织者,先染其丝,乃织之,则成文矣。《礼记》云:士不衣织。
《说文》:“锦,襄邑织文。从帛,金声。”即用彩色经纬丝织出各种图案花纹的纺织品,泛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
锦,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
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所以它是古代最贵重的织物。
锦,这种织物,有:经起花和纬起花两种,也叫经锦和纬锦。
经锦,是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线同一组纬线交织。经线多的二色或三色,一色一根作为一副,如果需要更多的颜色,也可以使用牵色条的方法。经线,有交织经和夹经;用织物正面的经浮点显花。
纬锦,是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纬线,同一组经线交织。纬线,有明纬和夹纬;用夹纬把每副中的表经和底经分隔开,用织物正面的纬浮点显花。
中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久远。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已有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色灿烂,技艺臻于成熟。
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
自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
三国时,四川蜀锦,成为主流。
唐代贞观年间,窦师伦的对雉、斗羊、翔凤等蜀锦图案,称为绫阳公样。
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锦,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退晕手法。
北宋宫廷,在汴京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大量生产织金锦(一种加金的丝织物)的时代。宫廷,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
明清两代,织锦生产,集中在:江苏南京、苏州。
除了官府的织锦局外,民间作坊也蓬勃兴起,形成江南织锦生产的繁荣时期。
织锦,大多采用传统提花工艺和木制花楼织机,有些织锦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宋锦、土家族织锦,采用通经断纬工艺,即分段调换彩色纬线,使色彩更加丰富。
杭锦,采用铁制提花机。织锦种类有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杭州织锦以及少数民族的黎锦、壮锦、傣锦、瑶锦、侗锦、苗锦、土家锦、爱得利斯锦等。
1960年以来,中国织锦,在继承、发扬传统织锦的基础上,恢复了:云锦的妆花锦和蜀锦的浣花锦、锦上添花锦、八答晕锦。
并生产了:窗帘、沙发套、枕套、被面、台毯、靠垫、床罩、提包、民族服装用料等新品种。
一、发展历史:
锦,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战国、西汉以前,流行以二色或三色经轮流显花的经锦,包括局部饰以挂经的挂锦、具有立体效果的凸花锦和绒锦。
1959年,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现的——东汉“万年如意锦”——使用绛、白、绛紫、淡蓝、渥绿五色,通幅,分成十二个色条,就是:汉代典型的经锦。
1969年,在新疆阿斯塔那——发现的——唐代锦袜,在大红色地上,起各种禽鸟花朵和行云的图案,就属于这一种锦。
经锦和纬锦具有不同的织造效果:
经锦的纬密比较低,只用一把梭子,生产效率比较高。
纬锦织造比较费时,但可以使用两把以上的梭子,容易变换色彩,色彩丰富。
这两种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都比较早。
但是六朝以前织造的,以经起花为主;隋唐以后织造的,似乎以纬起花为主。
产生于宋代前后的宋锦以地经、地纬交织成经斜组织,按结经与纹纬交织成纬斜组织。
金元之际,流行:加金的丝织物——织金锦,又称“纳石失”。
明清时,盛行:以挖花缎的彩纬多达30—40种,锦面的经、纬方向都有逐花异色的效果,是中国织锦最高水平的代表。
锦在历史上,曾用多棕多蹑机和束棕花楼机织造。现代生产,则采用纹版提花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作为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8日,湖南凤凰水云织锦坊,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09年8月《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在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同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四大名锦:
南京云锦、 广西壮锦、苏州宋锦、成都蜀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
1、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格调高雅,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
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被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8月《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在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同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蜀锦:
蜀锦,是中国四川生产的彩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蜀锦,是: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以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为特色。
蜀锦,兴起于汉代,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经锦)为主,唐代以后品种日趋丰富,图案大多是团花、龟甲、格子、莲花、对禽、对兽、翔凤等。
蜀锦,织造工艺,有其特殊的整经手法。至今,蜀锦仍沿袭传统的染色熟丝织造法。
清代以后,蜀锦受江南织锦影响,又产生了:流霞锦、雨丝锦、散地锦、浣花锦、方方锦、铺地锦、条条锦等种类。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月华最具特色。
雨丝锦,是利用经线彩条宽窄的相对变化,来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
月华锦,则是利用经线彩条的深浅层次变化为特点。月华锦牵经时要根据彩条配色以及经线配色的编号,按彩条的次序、宽窄、色经的深浅变化规律,来排列籆子,每牵完一柳头,必须调换一部分篗子,称为“手换手”,此为蜀锦独有的牵经方法。
蜀锦的织造,在汉唐时期,以多综多蹑织机为主。
唐宋以来,使用束综提花的花楼织机。
现代蜀锦,采用的是:分条整经的方式,适宜于牵彩条经。
蜀锦,是成都历史悠久的传统丝织品——全系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品种多样,牢固耐用,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产品分为:被面、衣料、装饰锦,以被面为主。
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
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
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并远销到日本、波斯。
北宋建立成都锦院。元明以来,品种更多,应用更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成都市的:叶永洲、刘晨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3、壮锦:
壮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著名丝织物。
壮锦,产生于宋代。在宋代,壮族称为僮族,故壮锦又称僮锦。
壮锦,以棉纱股线或麻纱股线为经、桑蚕丝为纬的色织提花织物,也有采用染色桑蚕丝为经、染色有光人造丝或金(银)皮作纬织造。
壮锦,采用两组经线和四组纬线,在缎纹组织地纹上,提织各色纬花,形成对称花纹,或用多种彩纬线挑出花纹。
壮锦的花纹图案,接近剪纸图案,变化千姿百态。传统的花纹图案有花、鸟、鱼、虫、兽以及“万”字、“双喜”等文字图案。
壮锦的线条,粗壮有力,色彩艳丽,常用几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织成,色彩以红、绿、黑、黄为主,一般多以红色为背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壮锦,品种繁多。按服装和服饰用途,可分为:花边绸、腰带绸、头巾、围巾、被面、台布、背带、背包、坐垫、围裙、床毯、壁挂巾、锦屏等等。
4、宋锦:
宋锦,起源于宋代,发源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
宋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它是在隋唐的织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宋高宗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
宋锦,属于织锦类工艺品,工艺复杂品种繁多。主要分匣锦、大锦及小锦三类。
大锦,是宋锦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种,它的质地厚重图案精美,多使用金银线编织。作品美观大气,适合于制作各类书画装饰品。
小锦,质地柔软而坚固,一般使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用小锦来制作服饰高贵典雅尽显身份,在近代非常盛行。
匣锦,则更多的用于制作一些仿古的作品,如仿古的屏风、名人的书画、高档场合以匣锦的点缀,来突出古典的氛围等等。
姑苏宋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并列为中国三大名锦——这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用彩纬显色的纬锦。
宋锦,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
苏州织锦,始于五代,到了宋代已发展得相当兴盛。
特别是宋高宗南渡以后,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地区。为满足当时宫廷服装和书画装饰的需要,在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极薄、极细的的供装裱书画品种。
其中,有:“青楼台锦”、紫百花龙锦”、“柿红龟背锦”等40多个品种。
这些美丽的织锦,与书画一起被保存了下来。所以,后世谈到锦必称宋——宋锦,由此得名,流传至今。
宋锦,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纱(面经用本色生丝、底用有色熟丝)三种色纬(纹与地兼用的色纬和两种专用的纹纬)织成。
宋锦,纹样繁复,配色典雅和谐。龟背纹、绣球纹、剑环纹、古钱套、席地文四方连续的图案,朱雀等动物图案,百吉等字形图案最为常见,适合于服装和装潢书画之用。
宋锦,不仅具有不菲的鉴赏收藏价值,还有个很大的优势——它解决了任何丝绸类手工艺品、都无法达到的实用性问题。
通常,在我们的概念中,艺术品,只能小心翼翼的用画框装裱展示,那与一般的书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而宋锦的工艺,决定了它的实用性——质地非常坚固,可以适用于任何所能想到的用途,因为它可以反复的洗涤。
结合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现代的审美观念,胜百杰成功地将宋锦,应用到了:商务礼品、家庭装饰、工程装饰、家纺系列、男女服饰及仿古艺术品等众多领域。
宋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绝伦、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所以,适用面非常广泛。
胜百杰多年来,在秉承传统宋锦工艺的前提下,充分融合了现代审美需求,与诸多知名企业,强强联手合作,开发出大量的实用型——宋锦手工艺品。
宋锦织造工艺独特,经丝有两重,分为面经和底经,故又称重锦。
宋锦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可分大锦、合(匣)锦、小锦三大类。
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
合(匣)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画的立轴、屏条的装裱和一般礼品盒。
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材料,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等。
宋锦,其制作工艺多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组织;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纬线三种;一纬纹与地兼用,二纬专作纹纬,分段换色织造。其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其间饰的团花或折技小花,规整工致。
几何纹有八达晕、连环、飞字、龟背等。
色彩多用调和色,不用对比色。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纱、三种色纬织成。常在格子藻井等几何纹框中加入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
宋锦主要用作书画装饰和官员服装。
近代也生产结构简单的盒锦(小锦),是纬二重小提花织锦,多用环形和万字形花纹。宋锦又称“宋式锦”、“仿宋锦”。现代以苏州所产著名,有“大锦”、“合锦”、“小锦”等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辨别缂丝及宋锦真伪有一种很直观的方法,图案看上去应有强烈的层次感,但手感却是很平滑的,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至于上等的精品要从几个方面观察:
①观察:整幅作品的密度,越是紧密的,做工越是精细;
②看看:色彩图案是否失真;
③仔细观察:色彩的渐进过度——好的作品非常自然,很难找到明显的过度色;
④丝线的粗细——越上等的作品,丝线越细。
宋锦是用彩纬显色的丝织物。
宋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宋代由官府锦院主持生产的织锦,二是指明、清时期由苏州织造府主持生产的宋式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苏州市的钱小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