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典型的标题党:《林志颖儿子在法国图书馆被赶出去,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内容是这样的:
一年夏天,林志颖带着儿子小小志到法国里昂去旅游,恰好赶上读书节。
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当地最大的市立图书馆开展了一项活动——两周内,谁读书最多,将有一份大礼物送给他。
林志颖和其他家长一样,赶紧给孩子报了名。规定时间一到,小小志和其他很多孩子在市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安排下,领了要读的书。小小志十分刻苦,放弃了一切活动。一周后,经过市立图书馆工作人员考核,小小志读会了三本书,别的法国孩子一本也没有完成。
林志颖看着孩子成绩遥遥领先时分高兴,对孩子频频鼓励,让他再接再厉,抓住剩下一周的时间,争取创纪录给老爸争光。
这时,市立图书馆工作人员来了,带着一份要给第一名的礼物对林志颖说:“希望你的孩子放弃这次读书活动,礼物可以先发给你。”
林志颖很惊讶地问:“还有一周呢,为什么提前给礼物啊?为什么让我孩子退出?”
工作人员说:“因为你的孩子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想争第一,而不理解内容,没有感觉到读书的乐趣。读书不是比赛,没有功利性,他这样疯狂地读,要是得了第一,会给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样。所以,我们提前发给你礼物。他退出了,别的孩子就没有了忧虑感,才会用心去感受读书的快乐。”
林志颖原本有些愤怒,但是听完了工作人员的话,不由地连连点头,最后连礼物也没要,很诚恳地主动让儿子退出了活动。
我不知道这件事的真实性。里面有一些细节也无从考证,比如小小志读的是什么文字的书?这个活动的游戏规则究竟是怎么制定的?“考核”如何进行?“读会”、“读书的快乐”等指标如何量化?林志颖怎样对小小志解释这次退出?
但这些不是我想说的重点。
我的重点是我家有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而我有些束手无策。
我是在图书馆的书库里,闻着樟脑块的味道长大的。我住的地方永远堆满了书。我最习惯的动作是手不释卷。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中考的作文,题目是《学习的乐趣》,我写的是《读书的乐趣》。
孩子小的时候,每晚睡前我都会给他读书,他一直很喜欢,有时候能读40分钟以上。
所以,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他现在不爱读书?
我有一个朋友,有钱,爱读书,但是他的儿子不爱读书。为了鼓励孩子读书,他在儿子班上组织知识竞赛,给班里每个孩子送了一本《少年百科全书》。
当然,得奖的不是他儿子。而且,他的儿子依然不爱读书。
家里书多,不是不爱的理由。
我和他爸常常在家很兴奋地讨论某本书的内容,所以我认为,“快乐读书”的氛围也是有的。
鼓励、启发、冷嘲热讽,所有我觉得不破坏他对读书产生好感的手段,我都使上了。
电子产品等其他诱惑太多,只能算部分的原因吧。
不过,我也常常看到很多不爱读书的人,在见识和能力上都很出色。
反而是我对爱读书的自己,认可度并不是很高。
只是,读书是我的习惯、享受和快乐的源泉。
或许我该期待孩子拥有更多有益的快乐,包括但不限于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