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曾经提出过一个原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像周文王用姜太公,就是用师,意思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于是“王天下”成大功。
“用友者霸”的好例子,齐恒公用管仲,汉高主用陈平、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等。
至于“用徒者亡”,就是指专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失败的。
做为一个领导人,对下属,一定要了解,每个人有长处也有短板。
以哲学的观点来说,某人的缺点正是他的长处,而长处反过来有时候就是缺点,因此领导人一定要懂得这一点,假如说,我们所用的人,都希望跟他自己一样,那这个事业就不要做了。
人形形色色各有不同,做为领导人就是要养成自己对于各种人都能包涵,都能领导,这点非常重要。我们中国讲领导学,真正的领导者就是善于用人,而不一定是自己懂很多。
比如汉高祖,他的长处就是能够坦率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
最可怕的是,自己认为什么都懂,这是最严重的错误。做为一个领导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即使懂了,宁可说不懂。诸葛亮本来什么都懂的,但他为了“集思广益”,仍然请教别人。以能问于不能,这是最聪明的办法。
可是呢,人就是有一个毛病,懂了以后一定喜欢表现出来。这个态度,做学者可以,真去做事的话,就不可以了,是大忌讳,这样做会让自己很辛苦。上面的人太能干了,下面就无人才可用,有才能也发挥不出来,因为对下属的提议有2次不接纳,第三次下属就是有才干也发挥不出来了,慢慢的下属都唯唯诺诺,有意见也不敢说出来了。
不但如此,孔子还告诉我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闻”,包括了多读书、多听、多问、所为学问,就是边学边问,多多请教,多多听取意见。听来的不一定对,是要有所选择的。对好的见解,就要采纳。
另外还有多见,读历史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相当事实的体验,读再多,最多不过是个书呆子。例如,讲如何做领导人的理论很容易,但一定要在一个单位,甚至小集体做过当权的领导,才能体会得到。多见多亲自体验,用心记下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张良为什么帮助汉高祖?他最初是自己要出来反抗秦始王的,行刺不成,最后遇到刘邦。有人问张良,为什么要帮刘邦?张良说:我所有的意见,别人都不懂,只有刘邦懂,所以愿意帮助他。
刘邦确实有领导才能。韩信有一次不出兵,派一个人来见刘邦,要求封韩信为假王——三齐王。刘邦一听就生气了,桌子一拍,正要大骂。张良、陈平就在桌子下踢了他一脚,立即改口风:“他妈的!要封就封真王,还封什么假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
从这件事看,张良不用说话,轻轻踢他一脚就懂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与君子谈事情,
他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
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我是Hellen,希望跟有趣的灵魂一起相伴到老!拈花一笑,心领神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