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有效社交?就是与他人进行高效而顺畅的沟通,并且能灵活应对和解决随时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顺利推进和落实你自己的要求和建议,从而为自己营造出更良好的社会关系。
有个人叫罗宾•邓巴,经他的研究表明 ,一个有效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容纳的最大人数是148,四舍五入,我们通常把它说成是150人。在邓巴看来,超过150人的社交网络就已经不是社交网络了,它顶多是一个个信息发布系统。他为什么提出这个定律呢,因为只有在这个数字 内,处理这个社交关系网络的人才有机会,才有能力进行个人化的交往。
凯伦·伯格是美国沟通专家、演讲大师、专业发言人。他在《如何实现有效社交》提出,有效社交的最大前提是有效沟通。有效沟通达到的效果就是人步调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那如何达到有效沟通,从而实现有效社交?下面是关于有效沟通的几点心法。
1、建立听众档案,揣摩对方心理
有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意思的话,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跟不同的人就要说不同的话,于是有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这话糙理不糙。
先看这个笑话:有个人上台演讲,台下没来多少人。于是开玩笑说:“咦?怎么该来的全没来?”台下很多人一听:“你的意思是我们不该来?”于是抬屁股走了。他一急,喊道:“怎么不该走的又都走了?”剩下的人也不高兴了,“这意思是我们才是该走的人?” 结果又走了一半。这下他更急了,大叫:“哎呀,我说的不是他们!”剩下的几个人一想:“闹了半天是说我们”。于是人全走光了。
如果一个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忘了沟通对象是谁,只顾在那自说自话。沟通就会变成我们常说的鸡同鸭讲,对牛谈琴。
沟通前,建立听众档案很重要。书中介绍了一个方法可以清楚地了解谈话对象的需求。这种方法叫做WIIFM表格。
通过这个表格建立听众档案,达到三个目的:
沟通对象是谁?
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什么能激发他的“动力”
建立听众档案的好处在于通过潜入对方大脑,真正把话说进对方心坎里。所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了解了对方,你才能揣摩对方的心理,猜测对方在你说出请求之后会作何想法 。考虑说出符合对方利益的措辞,适当的时候要投其所好。
比如下面的例子:
“抱歉,这种衬衫只剩这一件了。”
听到店员这样说,你会怎么想?
可能会一下子产生“是别人挑剩下的吧”“恐怕有很多人试穿过”的印象。如果店员换一种说法,例如:
“这种衬衫卖得特别快,这是最后一件了。”
你又会怎么想?大概会产生“要是流行,我也想买”“最后一件了,不买就没了”的印象。如此一来,拿着衬衫去收银台结账的人也会变多。传达同样的内容,如果使用不同的措辞,对方的接受方式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店员的目的是“希望顾客消费”,但不能直接说出来,而是要揣摩顾客的心理,采用“投其所好”的措辞。
2、93%法则
《红楼梦》里林黛玉刚进贾府时,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大笑声,原来是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种细节的描写,总是能先声夺入潜入你意识里,让人难忘。
有些交流往往不是从你讲话那一刻开始的,之前公司新换一个副总,当时还不知道他身份,有一次会议只见他安静地坐在一边。他面带微笑,频繁地冲同事点头示意,跟大家诚恳地打招呼。进场的人越来越多,他一直保持说谦和的微笑,会议开始后,他一直旁观别人讲话,会议中间他却突然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提出一个很重要却没人意识到的问题。然后,他慢慢地把问题引入了最核心的部分,引导团队做出最终决定 。不用说太多,有些人就能在潜移默化中用声音、表情、身体语调影响周围。
有数据表明,每次谈话后,人们通常只会记住对方的语调、言行举止和给人的感觉。超过90%的人都是凭印象做出决定。你如何表现自己——比如你的手势和其他身体语言——将会占到总体形象的93%。记得有一次听李海峰老师讲DISC,他笑容可掬,演讲时抑扬顿挫的语调,或配合内容时而夸张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当时讲的具体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但他笑的样子,演讲动作却让我至今想起仍印象深刻。
而这些你是可以通过后天来训练进行提高:
001 进行重要谈话、演示和演讲前,提前进行一些“摄像训练”
即找一个电脑摄像头,并在摄像头前简单模拟演习一遍。然后回放视频,客观中立地感受一下自己谈话的样子。猫叔也曾分享自己在训练演讲时,曾作过1000个视频训练 。
002 进行呼吸训练,照顾好自己的声音
有研究表明浅度呼吸和声带发紧,是让人疲倦的两大要素。一个演讲者在台上声嘶力竭,他说话费力,听众也不舒服。因此,照顾好自己的声音非常重要。建议平时就要注意进行呼吸和声音控制的练习。
003 保持目光接触,与对方建立联系。
在交流过程中,与听众建立信任的最简单办法就是保持目光接触。在多人对话时,你可以先注视房间的某一个部分,与其中的某个人保持目光接触,停留一段时间。当慢慢过渡到下一个话题时,将目光转向房间的其它区域,在这个新区域里找一个人,与他保持目光接触,以此类推。
3、善于倾听
在沟通中,你是那个一直说,还是一直在听的人?马克·郭士顿是美国著名 的沟通专家,他认为沟通的秘诀 ,不是多么擅长表达,而是善于倾听 。
倾听时让别人感受到你尊重、理解他,他是重要的,被人关注的。比如认真听别人讲话,并时不时作出回应,点头微笑,注视对方的眼睛 。让他感受到你对他很重视,而你的回应让他感受到被理解,被认可 。
比如在对方提出某个观点,某个问题时,可以采用搭桥的方式,比如你可以说:“你说的不错,但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你刚才说的,我还想补充的是……”、“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等方式,不但表示你认真听并理解他的话,还完成了你想传达的想法。
刚参加工作没多久,有一次被部门拉着去参加头脑风暴。往常我都是作事不关已的路人甲。这次会议中间,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时,部门主管说,XX,你刚才有个看法太有意思了,你能详细说说吗?我受到鼓舞,在众人面前发表了工作以来最长的讲话,在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全场同事闪着光的眼睛 。
从那次开始,我由平时不说话的人成了开会爱发表自己意见的人。深深感受到那种被人重视,引起别人兴趣原来是这么愉悦的事情。
一个高段位的有效沟通者,他通常关注的是对方,他在意对方是谁,他有什么困难?什么事情能激起他的动力。而达到有效往往沟通,通过动作、身体语言等表现更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好好的沟通者,他通常通过倾听来完成。
一个高段位的有效沟通者它需要潜入到对方大脑,把你的想法装进去。需要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视角思考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