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阳光2018初级研修
《少有人走的路》之自我牺牲是爱吗?

《少有人走的路》之自我牺牲是爱吗?

作者: 人生心经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22:52 被阅读2次

    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为了家人不惜做出种种牺牲,自我牺牲是真正的爱吗?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自我牺牲”一节中写到:在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背后,尽管动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派克在文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牧师,本身工作繁重,却总是尽一切力量事无巨细地为家人做各种事,包括替已成人的儿子买新车;每个周末陪妻子进城看歌剧或电影,尽管他讨厌进城,不喜欢听歌剧;他还为妻子和儿子收拾房间,因为他们从来不打扫卫生。虽然他甘愿为家人牺牲一切,到头来却使家人脆弱而无助,他的妻子患有慢性抑郁症,两个儿子大学辍学,整天无所事事,牧师不得不带全家人接受心理治疗。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这位牧师的妻子和儿子的问题与他的“自我牺牲”关系密切。牧师却认为:我爱他们,不可能不管他们。他们有什么需要,我都尽可能满足他们。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作为丈夫和父亲,我有理由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 在咨询过程中,派克发现:这位愿意为家人牺牲一切的牧师,他的真正目的,却是不想成为一个和他父亲一样的人,他是为了维系自我的美好形象。

     对于牧师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爱,派克写到:他应该意识到,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心,更需要用脑。爱得过分,还莫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他应该意识到:要让家人获得健康,就必须容许他们自尊自爱,学会自我照顾。他需要摆正角色,不能对家人惟命是从,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满和期望,这对家人的健康有好处。

     爱,绝不是无原则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

    还有一类人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就是受虐狂。他们有一种错误观念,自我牺牲甘心受虐。其实,他们的潜意识蕴藏着更多的是恨,并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

     派克在文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女人被丈夫遗弃后,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她哭诉丈夫对她虐待成性,在外面有很多女人,还会把买食物的钱统统在赌场赌光,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深更半夜才回家,回家后不是咒骂她、就是毒打她。这位女士受虐长达20年,跟丈夫两度离婚又两度复婚,中间无数次分手与和好。就在找医生做了两个月心理咨询后,丈夫回头找她,她再次跟丈夫和好,还表示:因为我爱他呀,谁能拒绝爱呢? 派克对此分析道:这个女人乐于忍受虐待,是否因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种道德的优越感呢?当离家出走的丈夫请求她的原谅时,她便由被虐待者转变成虐待者,享受到了虐待的快感。丈夫的乞怜让她备感优越,她感受到的是报复的愉悦。她遭受的耻辱与虐待越多,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她不愿受到善待,因为那样就失去了报复的前提。受虐者把忍受虐待视为真正的爱,然而她们忍受虐待的动机,是来自恨而不是爱。

    派克写道: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核心动机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 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 “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对此,派克写到: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唯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有人走的路》之自我牺牲是爱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ku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