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话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
不管是哲学还是宗教,其本质也不过是想要从思想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从目前来看,至少科学还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人类能真正破解基因密码。
既然,一出生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那么,有生之年,我们能做些什么?
电影《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该电影由罗伯·雷恩导演,好莱坞两大老牌影星杰克尼科尔森及摩根·弗里曼领衔主演,于2007年在美国上映。电影讲述了两个患了癌症晚期的病人,如何在余下的日子里度过丰盛和欢乐的人生的故事。当两位老人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死亡时,这种从容深深地打动了我。
电影里提到了这样一项调查:一千名被调查者被问及是否愿意提前知道自己的确切死亡日期,96%的人答案是否定的。
看到这里,我想起韩雪曾说,她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忽然有些懂了她。她是智商超群的人,看透了人生,却仍然努力奋斗、认真学习,但多少人又能做到她这样呢?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懵懂地活着,无知者无畏,也许这样更快乐。头上老是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死亡的阴影笼罩其中,这样的人生并不美好。很多病人家属会像卡特的爱人那样,选择不告诉病人真实的病情,也是因为爱的缘故吧。
可是卡特和科尔知道了自己的大限之日。怎么办?科尔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想说的是,我们要么就躺在这里参加什么狗屁科学实验,期待奇迹的发生。要么,就采取一些行动。不管我们是生还是死,命运的车轮都会不停的旋转。”最终卡特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一场围绕“遗愿清单”的历险开始了。
历险并不能改变生命的归程,但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灵魂得到了救赎,这是“两个人的朝圣之旅”。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它有虚构的成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在临死前悔恨:人生太短暂,还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去做。可有什么用呢?悔恨并不能改变什么。我想,这部电影的意义,更多的在于给了我们警醒和启示:不要以为生命总是来日方长,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来悔恨,有什么想法请尽量付诸实践。就像那句话说的,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克服拖延,做个行动派吧!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死生,大也”,没有什么比浪费生命更可耻的了。不要太计较物质的得失,终归是一堆尘土,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人世,终归赤裸裸地离去,不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世界,来过就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