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直都在
今天,1月23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林清玄先生走了。他静静地走了,这一天不再平静,先生的作品、先生的思想扑面而来。对于他,熟悉而又陌生,其实先生在与不在,与我本没有过多牵连,但先生的文字却一直陪伴着我。
前几日还读了他的一篇文章《古龙的最后境界与愿望》,古龙临终前,送了先生一幅字“陌上发花,可以缓缓醉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幅字的下方盖了古龙自刻的印章“一笑”。先生于30多年前送别了古龙,不知又是谁送别了先生?
我们只能读着先生昨日微博上发的一则消息与君别离“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我喜欢先生的散文,曾买回一套散文集,四本。并没有看完,先生的散文具有疗伤的功能,每每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便静静地翻看先生的文章,一篇两篇,三篇四篇,读着读着便忘却了烦恼。其实只消咀嚼品味他的书名,一切不快便散之四五了。《不闻,是一种清净》《不看,是一种自在》《不辩,是一种智慧》《不争,是一种慈悲》,佛性、禅味,让人豁然开朗。
我喜欢讲先生的故事,好多故事哲理性极强,带给我想飞的念头,带给我飞翔的力量。我给教师做培训时,曾讲过《心田上的百合花》,我喜欢百合花的信念“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不管周围是讽刺、是打压、是奉承还是欣赏,不忘初心,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我曾给同事们讲过《半梦半醒之间》“懒人闹钟”的故事。人有三类,闹钟一响立刻清醒的人,闹钟怎么也唤不醒的人,还有一种就是需要闹钟反复催促的人。而懒人闹钟正是针对这种人设计的,不停的叮咛、嘱咐、催促,懒人闹钟其实就是心灵的闹钟。我们都是凡人,免不了会出现种种迷糊的状况,大家相互提醒、相互督促,携手而行。正如先生所说:“生活中本就有梦与醒、迷与觉的两面,人在其中彷徨、挣扎、奋斗,才使生命的意义、永恒的价值在历程中闪闪生辉”。
针对不少人应付工作、敷衍了事的行为,我曾讲过《有风格的小偷》这一故事。先生青年时期曾做过记者,他接触到一个手法细腻、讲求风格的小偷,写了一篇特稿,并感慨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样斯文有气魄,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正是这篇特稿让这个小偷改行卖羊肉炉,而且有了几家分店。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人格与风格的延伸,面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如果不谨慎、不庄重,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岂不失去了价值,萎缩了生命。
先生的文字不仅让我们不失想飞之心,不忘飞翔的姿势,而且让我们的内心拥有了温情与向往。这套丛书自序里的第一篇《榉树与香樟的牵手》,我格外喜欢,多次讲给朋友们听。南方古代,生了男孩种棵榉树,酿上“状元红”,生了女孩种棵樟树,酿上“女儿红”。樟树和榉树、陈酿的黄酒竟是古代父母美丽的心愿和深情的期许,更是一种浪漫的追寻。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先生的文字带给了我们多少启迪、多少美好。人生不能重来,只能长留回忆。先生走了,但先生的文字依然陪伴着我们,爱与美、情与义、慈与善依然散发着无穷的生命力,唤醒着我们、鼓励着我们,温暖着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