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仁者利用财富达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为获取财富的工具。
【原文】“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出处】 出自《大学》
【作者】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
宋代程颢、程颐特别重视《大学》,曾分别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加以改编,使之独立成篇。朱熹在二程改编的基础上继续加工、编排,分为“经”、“传”,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和《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仁者利用财富达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为获取财富的工具。这里的“以财发身”和“以身发财”其实道出了两种人不同的财富观。
“以财发身”是利用财富完成人生的理想,这里财富是一个媒介,是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一个工具,财富是人的从属。拥有“以财发身”价值观的企业家就会处理好财富与社会的关系。
“以身发财”则把追求财富作为人生的目标,人变成了财富的工具,成为利益的奴仆。拥有“以身发财”的企业家就会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或铤而走险。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讲的是保持财富源源不断的诀窍。
仁”是单人旁加个“二”,表示两个人合为一体,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利益。故“仁”即为维护共同利益的行为,“不仁”就是从共同利益中获取个别利益的行为。“仁”与“不仁”是一体两用,是方向相反的两种行为,他们共同的载体是“身”,“身”就是身命,身命即为德。身命是发财之体,要发财必须有身,也就必须有德。
所谓发财,就是将德(即已得)转换为欲得,利用已有的因素即“身”,来换取希望得到的东西。这个过程即为“不仁”。没有仁德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人格、尊严都当做手段,为了钱财,不惜贪赃枉法、坑蒙拐骗,甚至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这种人即使获得财富,也是从共同利益中得来的不当之财。故有“不仁者以身发财”。
身命是发财之本,发财命来自于“仁”的行为。“仁者以财发身”,指的是仁者用财养身发德。仁德的人仗义疏财,用财物使下属和百姓得益,并把这个当作自己的追求,显示出“仁”的价值,这样的人,他的道德会日隆,威望会日高,人们会乐意为他尽忠义。所以聪明人在发财之后,是非常善于用财养德发德的,以便使下次发财有体可用,有资可用。若一味只顾发财,将所有的仁德都败光了,此时身命就不全乃至不存了,所发之财又做何用?
故而发财后一定要用财养德。发财必须依靠四德,即己之德、合作者之德、社会之德、自然界之德。所以所获之财也应一分为四,由四家共享。有人发财后,将所有财富据为己有,不知回报合作者,回报社会,回报自然,自然最终都没有好结局。民间说富不过三代,现在很多人是富不过一代,甚至富不过三年。清代名臣曾国藩的外孙,接触过大量富人,写了本《保富法》,总结了一批富豪的结局,足可证明古人所言,委实不虚。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以德养位,以位取财,以财培德,这便是儒家的财富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