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有意识地觉知生活,也即随时觉察自己身体和心情的状态,练习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挺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有时候情绪说来就来,其强烈程度跟当时发生的事极其不匹配。
举个例子,周日早上赶着去上舞蹈课,吃早餐挪动椅子时动静有点大,也没在意,这时H小姐的声音飘过来:“可以小点声吗?住楼下的人上来敲门怎么办?”
事后想想,她语气挺轻柔的,也够委婉,照理说我不应该有情绪,可是当时我心里一股火气蹭的一下就冒出来,但残存的理智告诉自己不能发火,于是不情不愿地“哦”了一声,感觉更不舒服了。闷闷不乐吃完早餐,躲进卧室一边准备出发一边整理心情,才发现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情绪按钮。
什么是情绪按钮呢?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会有特别不安全的区域,这就是我们的情绪按钮。某些话,某些表情,某些情境,容易引起内在某些强烈反应的时候,就好像按到了情绪上的某些按钮,容易引起单一的,或是连锁的情绪反应。
按钮的存在,有时候是一种保护,有时候是一种表达。但是,按钮太大或太多的时候,除了自己难受外,身边的人也很会跟着受苦。
如果你也有按钮,你的按钮常常是被自己按下,还是让别人给按下?
当我们检视自己后,如果发现自己的某个按钮大大的,常常影响自己,该如何不被按到呢?有一个好方法是,将它当做一次自我了解的机会,往内探索,发现隐藏在按钮背后的真实意图、期待与渴望。
文章开头H小姐说那句话时,她不耐烦表情(其实是起床气)、绵里藏针的语气(当时听起来是这样),就按到了我身上一个很大的情绪按钮。内心小剧场开始上演节目,表演者当然是各种子人格(一个人不同的性格侧面)。
首先登场的是“愤怒”子人格,它气鼓鼓的说:“我又不是故意的,这不是赶时间吗,不满就直说把邻居搬出来什么意思,太小题大做了吧,跟这种人相处真累……”
“愤怒”越想越气,打算故意做出更大的动静,这时候“和事佬”子人格拉住了它:“消消气,为了这么点事伤了和气,不值得。再说她也是好心提醒,有时候主人确实有些……”
在这两股力量驱使下,我不情不愿回了一个“哦”,随即发现身体更不舒服了,伴随着的是“愤怒”严厉的声音:“干嘛那么小心翼翼低声下气唯唯懦懦,小时候这样,长大了还这样,真没用!她态度就是不对,你就是感觉到没有被好好对待,你就是感觉到了受伤,你为什么不敢直接表达出来?”
“不是不敢,是想保护我们的关系。”整理心情的时候,我听到一个细小的声音,是“和事佬”在讲话。
“愤怒”表示接受不了:“可是你所谓的保护关系,真的是在保护吗?一位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不过是维持表面的和谐罢了,真的会让你们的关系变得更好吗?”
这时候“和事佬”终于说出隐藏的真心话:“其实我习惯性地隐忍退让,是因为我害怕,我怕表达以后会被认为小题大做,我也怕因此而失去一个朋友。”
神奇的是,“愤怒”似乎没那么大火气了,它拥抱了“和事佬”,拍肩膀给它打气,鼓励它下次勇敢一些表达出来。神奇的是,身上那种极不舒服的感觉也一下子消失不见了,变得很轻松,内心也趋于平静。
整个过程大约十几分钟,除了我自己,没人发现我内心上演的这出剧。我知道,自己身上的情绪按钮又少了一个。
一个按钮少少的、小小的人,将会是一个内在平静而情绪平稳的人,而我自己,因着紧张按钮的变小,自己深切的感受到,慢慢的越来越平稳,越来越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