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看似很矛盾的现象: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寿命高,但得各种慢性病的也多;经济欠发达国家,人均寿命低,但得慢性病的人却少。正常情况应该是慢性病多,人均寿命就低,慢性病少,人均寿命就高。如何解释这个矛盾?
矛盾主要出在人均寿命的统计方法和死因上。
在发达国家,死因大都是慢性病,比如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病和骨质疏松等。但因医疗水平高,即便得了像中风这样的重病,也容易抢救过来多活几年,拉高了人均寿命。
而在欠发达国家,死因大都是传染病、瘟疫、营养不良等,低下的药疗水平,更是导致感染和新生儿死亡率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结果就拉低了人均寿命。
此外,生命除了长度,质量更重要。如果得了阿尔兹海默病,虽然还活着,但每日却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巨大的烦恼和痛苦,简直是生不如死。所以虽然在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寿命高,但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经济欠发达地区虽人均寿命低,却能活得更开心快乐。
世界上也有不少经济发达,人均寿命也高,慢性病发病率很低的国家。比如日本和地中海北岸一带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在这些国家,高寿而快乐的老人比比皆是。
高寿的重要原因和这些国家的饮食方式有关,因而就有了闻名全球的地中海饮食。日本的饮食也以海产品、低油、低盐为特点。当然,五十多年前,日本的人均寿命也不高,现在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得益于其医疗水平的提高。
大约在八十年代未,我偶然看到了一篇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经济发展报告,报告中有个统计数据很反常,虽然当时中国的人均GDP在全球排名还十分落后,但人均寿命已与很多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了。受学识所限,这个反常一直让我迷惑不解。
经过这么多年,这个迷惑可以解开了。三十多年前,尽管中国经济还很落后,但中国家对传染病和新生儿死亡率的控制都下了很大功夫,传承千年的中医药和以谷物为主的饮食方式,都对提高中国的人均寿命作出了很大贡献。
不过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 各种慢性病的患病人口也在大幅增加,不仅是老年群体,甚至很多青少年也开始受到慢性病的滋扰,亚健康状态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医疗水平在快速提高,人均寿命还在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却在不断减缓。背后的原因有很多,饮食方式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