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第五讲
多化解,少拒绝
对成语“逆来顺受”有了全新的理解:不是平时理解的懦弱,而是一直处事技巧,是迂回的智慧。
处事要讲究方式方法。
钟山仰慕嵇康,想向嵇康领教、赐教,想让嵇康对自己的著作加以指导,采取的方法像小孩子一样把著作往嵇康的院子里一扔就跑了,就嵇康的脾性还真会把它仍在他的烧铁的炉子里烧掉,连看都不看一眼。如果钟山换一种方式,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自己面见说明来意,也许就会是另一种结果。同样,嵇康拒绝钟山的方式如果不那么直接的话,也就不会遭杀身之祸。
曾国藩处理“勤王”之事,在明知不得不执行皇帝圣旨的情况下,征求各位幕僚的意见,集思广益,最后他培养的接班人李鸿章全面分析了形势之后给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上奏折请示,派一个鲍超率军勤王恐怕不能应命,是让我曾国藩还是胡林翼亲自带兵北上,这得有皇上您来决定。在等圣旨回复的过程中,英法联军议定和谈了。等和谈一定,勤王就没有必要了,这样湘军也体现了忠心,皇上也不会怪罪,天下人也不会议论,最重要的是想算计曾国藩的胜保的诡计也不会得逞了,诸般难处既非一一化解之。
让我想起来,我的两个孩子的相处。姑娘跟儿子大六岁,小时候在农村由外婆养大,在她刚到县城的一段时间里,两个孩子也时常起冲突。有一次,两个孩子不知道因为啥又干起来了,姑娘说儿子:你滚!儿子气得满脸铁青,两拳紧握,呼哧呼哧的。我就说,你们俩怼吧!有朝一天你们不怼了,我还不适应呢!儿子出门而去,也没有像其他孩子:这是俺的家,你滚!
后来,两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相处之道:姑娘用鸡柳馍收买了弟弟,姐姐让他干啥就干啥,屁颠屁颠跟着姐姐。在儿子是本科的第一学期,过生日,姐姐刚刚上班,还没定级,卡上只有1500元,全部转给了弟弟。我知道之后就有点吃惊。现在姐姐已为人母,姐弟两个人的关系依然亲密。
网友评论